开工大吉B面,为什么有年轻人开年就逃离互联网?
为什么互联网精英们"卷不动了"?
文丨BT财经
和大多数人一样,今年春节,笔者也和许多两年未见的朋友们聚了聚。处在快三十这样尴尬的年纪,我们这群别人眼中的"名校毕业生",也都多少经历了社会的磨砺。
两年过去,结婚生子的是少数,从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中去考公务员的、返乡就业的、辞职考研的、换城市工作的却越来越多了。
别问为什么,得到的回答大多是苦笑,然后释然着道一声:"卷不动了。"
因为房子,他们想逃离互联网
L哥是我的发小,在广州的上市公司搞IT,学历收入都还不错,和对象都处了两年左右。
按理说,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恋爱关系都凑齐了,饭桌上问起啥时候准备结婚的时候,他反倒是一点都不积极,都说再等两年。
为啥要等?
还不是房子和钱闹的。他们在老家本地置办一套房产不是啥大问题,但要是把地方换成广州,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H姐是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上海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三年多,但去年疫情结束后选择跳槽去杭州,原因无他,也是出于房价和生活成本考虑。
H的老家是中部省份一个四线城市,家境小康,父母给女儿在杭州首付一套婚前财产不是难事,但在上海就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了,关键是还牵扯到落户。
过年这几天,我悉数身边的同龄人发现,但凡是在30岁前结婚生子朋友们,大都一样:
其一,本地人在本地工作,毕业后大多很快就结婚了。
其二,在省会城市或二线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只要家里能在当地买得起房,基本也都结婚了。
剩下的多数和我一样,单身,在大城市的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等打拼,拿着看似高薪的工作,想自己再拼几年,攒点钱加上父母的资助才能勉强在大城市定居。
说白了,在工作地有一套房子做底气之后,大多数人才有勇气迈向婚姻。哪怕出身名校,房子依然像一道鸿沟,横亘在家乡与北上深之间。
还是稳定点好
当遇到危机和不可抵御的风险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降低风险。
或许是因为疫情引发的焦虑,打工人的梗、996的梗轮番轰炸,2020整年的网络环境都散发着一种佛系的"丧"感。
我发现各类信息流平台里,考公务员、考研、考事业编这样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
我的大学同学A小哥,TOP4小硕,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年前离职,回家相亲不敢说自己已经辞职准备回家乡当老师。
A哥说自己最困惑的就是,相亲对象认为互联网公司就一定都很有钱。
诚然,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是相对来说工资较高的职位;但像运营、测试、设计,就是要一起加班,且工资还差了一截的岗位。由于A哥不是技术类,说不好哪天哪个业务就被砍掉,然后一波员工就要调岗,所以年前打算离开北京。
另外,我的高中同学Z小哥,也是上海顶级985小硕,但他的专业却并不吃香,毕业后,他在某世界500强医疗互联网企业收获了一阵子福报,有点撑不住了。
对于一个非热门专业的应届生来说,年收入小20万并不算差,但他却压力重重。没有女朋友、十年内在上海买不起房子、工作又累又缺乏晋升机会,这一眼看不到头的日子咋过?
Z小哥和A哥一样,没有换工作,在今天大家都开工大吉之时,他已经决定裸辞回家了,在准备省考,目标是省会城市。
我发现,如今的铁饭碗工作与以往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工作强度方面。"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这样的景象如今是不可能出现的。无论是公检法部门,还是各大厅局办事处等机关单位,加班、日常随时待命非常常见。
熬夜写材料、值班加班、处理紧急情况等工作的强度远超打工人的想象。
其次是薪酬待遇方面。一提到铁饭碗,社会的第一印象就是钱少,但据网友们透露,在发达地区如浙江和江苏等地的机关单位,到手工资一年能达到20w左右,深圳公务员30w的待遇也是全国闻名。
在一些省会城市如西安、郑州、武汉等地,拥有铁饭碗的人们一年到手的薪酬总体在12w以上,在一些普通地级市,一年收入大多在5w-8w区间内。
这个收入不能说多,但绝对不算少,加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如果本地人考成功上岸,其收入水平达到小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此,相比于在北上深的互联网待了十年最终依然买不起房,回家捧铁饭碗对于一部份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个选择。
这里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既无力支撑北上深的房价,也不满足于在机关单位里安稳一生,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北上广深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大型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就没有优秀的企业和公司。
我的母校是上海最好的财经类大学,但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加入大的企业和平台工作,本科毕业后进入顶级机构和公司的其实终究是少数。
一些很小的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财经媒体、小地产企业等等都是我们毕业时的可能出路。
大多数人虽然也留在上海,从事一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但往往其所在的单位并不出众,有些公司甚至只有几十人、公司年营收也不过千万。
今年过年遇到的几个高中同学的境遇或许能说明一些事情:留在北上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W同学是一所普通一本学校的本科财经毕业生,这样的学历在北上深、尤其是金融领域谈不上什么竞争力。
毕业后他选择回家,在宇通客车集团旗下的投资部门,毕业三年如今再见,他在投资领域的见识与专业度已经远超我的大学同学。
S也是一名普通211的本科毕业生,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尝试创业一年失败后,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工作,加入了如今被称之为"猪茅"的牧原股份总部。
如今才过去一年多,他已经在部门当中独当一面,一个人负责数据中心等大型项目,在南阳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月收入过万,没有任何购房压力。
截止2020年底,中国共有4140家A股上市公司,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北京、上海确实占据其中大头,但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上市企业数量依然很多,且不乏在行业当中独占鳌头的领军企业。
由于北上深对名校毕业生的虹吸效应,这些其他地区的优秀公司在争抢人才方面往往落后,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些企业是各个行业里最优秀者的事实。
一名985、211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在北上深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但来到其他地区的一些上市企业却能得到重用。
谁又能肯定去北上深就一定过得好?回到家乡就一定不好呢?
人生各有抉择
当压力成为共识,我们能选择与取舍的并不是"卷"或"不卷",而是在哪"卷",如何"卷"。
行走在如今的社会中,当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时候到底应该"逼自己一把"还是"放自己一马"?没人能说得清。
人生各有抉择,在开工大吉的日子里,祝君所得皆所愿。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