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11月25日

注册 / 登录

蔡洪平:新材料研发和商业化时间长 成为投资瓶颈

嘉宾: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

以下为发言全文:

蔡洪平:非常同意苏刚校长的观点,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新材料的进化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等等,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很多说法都有,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对的。

我有两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投资人、商人,我们看到两大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大家需要讨论的。新材料是推动人类文明和当代科技进步很重要的东西。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在投的过程中,凡是我们想投一些新的材料公司,我想我要不要跟科学家走,我永远要听他们说什么,但是我真的不愿意投什么,因为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举个例子,很多例子可以说明,现在半导体材料的硅,现在形成的砷化钾等等,这个是新的有前景的东西,投进去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远远超过我们的投资周期,我们从投资角度时间的有效性和技术材料研发和商业化的长时间是不成正比的,这是第一个很大的瓶颈。

第二个很大的新材料,我再举个例子,现在无人驾驶车,我去年还大胆在旧金山坐了一次无人驾驶车,上了101高速,开到80迈的速度,停下来一看根本没法用,这就是人工智能后来开玩笑说人工智能听他们说可以,讲故事可以,一旦投资一定死的,这是我们从商业角度。但是这样对科学家不公道,他们做了很多贡献,那个车开完以后,上面雷达扫射,下面芯片处理,后面已经烫的不行,三分之一的电都被计算烧掉了,先不说多贵,有科学家告诉我他们正在做14纳米的芯片,可是14纳米的芯片做出来以后,谁帮你留片,排留片要排半年以上,而且这么小的规模可能也不够,为什么帮助四你做留片,甚至真的要跑上动态的,在160多个无人驾驶的场景下,计算各种不同场景的结果和算法出来,14纳米都不够。后来有几个科学家很好,发明了扫射的时候固定的楼房和树不需要扫,只是动态的物件,对车发生危险的扫射一下,所以变成了小雷达。但是这些都需要新材料的跟进,都需要芯片。所以我看比如说芯片14纳米、7纳米,但是真的投进去看不到边界,这是我们蛮苦恼的事情。

第二个是一个法律瓶颈,怎么样能够从商业化推动新材料的应用,这是我们对科学家唯一做的事情,否则很多科学家出来的东西,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跟我说过去很多新科技没有被应用就淘汰了,没有被验证的东西可能没有生命力,最后的效果是要检验你对社会的贡献和应用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是要解题的。

第二个题,有些科技理论出来以后,最后计算瓶颈没法解决,怎么样做生产就是一个问题,现在说到14纳米,我看光科技都要做很大的调整,有的几乎超出人的极限,我在德国看了一个做半导体光科设备的一家企业,它几乎就是在这种想象力,比如说多少微米的,最后怎么做成功产品,里面最要命的两个问题是,一个是稳定性,还有一个是合格率。这个稳定性不解决、合格率不解决,没有一个商人会用你的。我们看到中国有些人做(英),日本有人做了很多年,有两个老板,一个死掉了,一个癌症。我的家庭是做化纤的,碳化过程中的均衡度,96%的合格率,这家江苏的企业做出来了,800T也做出来了,700T也做出来了,1000T也做出来了,合格率只由60%。所以那个老板在三年前见我的时候说不敢晚上去卫生间,12点以后去了卫生间就睡不着觉,他已经投了几十亿元进去。

中国对新材料的研发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合格率需要解决,这个跟设备有关,跟IP有关。第二个是可靠性要解决,精度要解决。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以前,不是现在,报纸上经常充斥着院士们经常吹牛逼,报喜,厉害了我的国,在材料上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看了蛮痛心的,很着急的,他们通常把一个论文以为就是技术,他们把中科院评院士当成待遇,后来很多人跟我说当了院士以后没有成果了,我不相信这句话,但是确实是这样。材料这块在中国的应用上面,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两周前我看了深圳和宁波的科技企业,我发现今天为止所有的装备都是进口的,比亚迪是在16年前一手帮的忙上市的,我当时很感受的,当时进入半自动化生产线做出了电池,电池是做锂电池,我们伴生的生产线可以做这样的电池很不错,但是在一个月前我参观的时候傻掉了,这么好强的企业家最后电池生产线全是智能化的,没有工人,他最后设备是1000多万美元,没有一家是中国的,这么好强的十多年前电池革命的人,今天做电池的他要做811,电池密度很重要,要到280以上,甚至到300以上,最后已经不是人可以操作的,一定要有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再往上走,到300以上,我们设备哪里来?我们设备技术跟上也是很大的瓶颈。

两大技术,一个是技术要跟进,装备要跟进。这两个不跟进,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再好的东西拿来以后,我投了德国的做汽车轻量化的材料,45秒钟到50秒钟一个零部件就出来,分量比铝还要轻,可是王传福就跟我说的很清楚,蔡总,没问题,但是我希望你轻一公斤的质量不能增加我30块钱,这个砍就很麻烦,现在车2.5吨是不够的,电池一吨不能降材料,以后可能以后会降,重量1.5吨,所以要把钢铁产品变成化工产品,化工产品要求非常高,这样的话里面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这里面问题来了,用了材料以后,一公斤两千人民币真的不敢用。所以我们一起思考和一起努力,来解决推广过程中的问题,怎么去克服。

刘科:非常感谢,其实我回国这些年来也感觉到,中国在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投资方面有很多的炒作,前些年电池材料,包括石墨烯,其实最后大家都是一败涂地,因为本身这个东西的研发周期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资本是没有这个耐心的。包括中国的芯片,到最后变成一个Knowhow,最后开发一套工艺出来,我们很多创业公司是没有实力没有时间去做这个的。

蔡洪平:还有在中国国内弥漫着非常庸俗的完全非科学化的议论,从2014年开始很多人说你们是,国内有一个毛病稍稍有格局就去炒股票。像前两三个月看到很荒唐的做白色家电的女企业家说我要花500亿做芯片,后来说是董明珠,她真的不懂科学,这是一个漫长的科学,多方的合作和全球化的合作,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