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11月22日

注册 / 登录

永辉超市的中年危机

永辉的这波亏损是转型阵痛还是面临掉队的中年危机?转型仓储店,建构互联网渠道,正在推进永辉的变革之路还有多少机会,这都是永辉亟需向市场证明的问题。

文丨BT财经 一元

很不幸,三季报捅破了生鲜超市老大哥 $永辉超市(SH601933)$  永辉超市这门零售生意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10月29日,永辉超市发布三季报。报告显示永辉超市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98.35亿元,同比减少3.9%;净亏损21.7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20.28亿元,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亏损18.28亿元,同比下降220.33%。

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永辉超市营业收入为230.08亿元,同比增长3.86%,环比增长12.28%;净亏损10.95亿元,同比下降726.56%,由盈转亏;单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9.03亿元,同比下降822.52%。

至此,永辉超市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总额已达21.78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永辉超市表示,收入及毛利率的下滑主要源于其主动降库存,调整结构是主要原因。看得出来,社区团购的竞争以及疫情的反复让永辉超市的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此外,受股价波动影响,永辉超市期末持有的金融资产公允价也下跌了5.66亿元,其中三季度减少2.8亿元;新租赁准则的执行更是使得公司报告期净利润减少2.89亿元,其中三季度减少0.89亿元。

永辉超市2021: 由盈转亏

永辉的危机,还要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从线上反攻线下说起。

连锁超市行业风云变幻,没有哪一种模式能长久引领市场。永辉超市自诞生之日起,练就了生鲜绝活,在差异化的赛道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成为了引领行业的现象级企业。

作为一家优质的投资标的,早起的永辉超市得到了各路大资本的青睐。但连锁超市行业看似规模大,实际上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对经营者的运营能力有着极高要求。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电商的冲击更是摧枯拉朽,线下商超一度面临行业性生存困境。曾经的行业前十新一佳、农工商超市等,快速倒下成为了牺牲品。

永辉,似乎也没能例外。

2016年,阿里巴巴高举新零售大旗,推出盒马鲜生,一度是阿里新零售的"一号工程"。一时间,盒马鲜生成为了众多同行争相效仿对象。 $美团-W(03690)$  美团的掌鱼生鲜、 $京东(JD)$  京东的7Fresh、苏宁的苏鲜生等遍地开花。

永辉也立出了自己的零售大旗--超级物种,以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也在2017年将永辉的市值推向巅峰。在市场整体震荡的背景下,永辉超市(601933.SH)股价一路走高,从2017年初的4.76元一度涨到2018年1月的12.12元,市值翻了2.5倍,成为当年的现象级股票之一。

可惜的是,这个超级物种没有持续如期发挥出超能力。

超级物种的经营从一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几年间始终没有起色。资本的期望和耐心逐渐耗尽,缺乏流量输血的超级物种变成了一种尴尬存在,也成了永辉业绩的拖油瓶。

最终,在2021年,永辉从盈利走向了亏损,至今已经连续亏损三个季度。

(数据来源:wind)

对此,永辉则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将继续推动门店升级,在确保仓储店稳健增长的同时,对部分Bravo店进行调优升级,通过商品结构的优化、品质的提升以及服务的升级,吸引更多的线上及线下用户。同时,公司将通过数字化转型及管理的提升,力争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减亏。

业绩持续承压,转型持续加快

客观上,证监会对统计口径标准的调整于永辉利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也只是在永辉亏损的基础上有所扩大亏损值,类似的因素也在影响其他超市企业的业绩,剔除证监会标准的影响,永辉也并未能改变由盈转亏的事实。

持续了三个季度的业绩承压,也在加速永辉超市的转型步伐。

正如众多超市企业在财报中所提到的那样,各种各样的自救措施正在进行中。其中,数字化和创新业态成为不少企业尝试的主要方向。

但通过数字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大家都知道,很多商超认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到家服务就是数字化了,但根本问题是围绕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全方位终端服务,而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永辉这一步迈的方向是对的,但步调对不对还有待考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断被边缘化的永辉,在资本市场上也逐渐从宠儿到弃儿。

今年年初以来,相较年初,截至发稿(11月1日)永辉超市的股价已经跌去45%。近一年股价已经缩水近50%。永辉超市这场新故事,怕是要好好讲了。

集体毛利率下降是表因,高举科技大旗是内因

永辉超市的业务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

从经营数据来看,确如永辉所说,毛利率的下滑是主要原因,而且,是一场集体式的下滑。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永辉超市在全国7个大区经营业务,其中6个大区的营业收入下滑,降幅从0.35%到12.04%不等。仅七区(豫、晋、冀)的营业收入出现0.35%的小幅度增长。7个大区的毛利率在12.23%至14.18%之间,本季度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降幅在2到4个百分点之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3.36%。

但这不是全部原因。今年以来,永辉超市整人事、调结构、降库存......这些固然在永辉盈利这条道路上扮演者负面的角色,但尚属于零售这门生意的正常革新。而在亏损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高举科技永辉的大旗,让人不得不联想:永辉,急了。

在业绩危机之时,对于进军科技的永辉,在人事上也进行了大变阵。

据悉,曾在京东供职多年的永辉CTO李松峰转任首席执行官,金融背景的证代吴乐峰升任董秘,逐渐推进专业化高管对创始元老的替换,以实现其"科技永辉"的转型升级。这一点上来看,较上半年没有科技投入来说,永辉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个落差的存在,逐渐在强化科技基因的道路上加大马力。

具体来看,永辉科技到科技永辉的路上,线下门店改造和数字化建设是两大车轮。

首先,从线下门店看,第三季度,永辉在全国新开20家门店,签约12家门店,新改仓储店35家,但全国门店最新总数并没有在财报中说明。其中,永辉七大区中的6片营业地区,主营收入均迎来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次,被认为是大卖场新出路的仓储店,也成为了永辉的创收的一大看点。与其他以会员费为主要利润点的仓储店不同的是,永辉超市做的是仓储非会员制的门店,即没有付费入场门槛。永辉的仓储店更像是批发的概念,主要通过压低毛利来吸引客流,以流量取胜,本质上是薄利多销。

但薄利都会,多销就是关键了。永辉这种特殊的仓储店模型,是否能够真正跑通,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此外,按照永辉给出的信息,2021年前三季度,永辉科技投入超4亿。据永辉透露,其用途主要为运用科技手段对源头直采、预测订货、计算商品生命周期等供应链模块进行数字化重组。

从这一份财报来看,永辉的数字化投入也收获了一些正向反馈,数字化进展算是初见成效。

一是无效库存占用的下降。据财报显示,永辉通过优化商品结构,减少无效的库存占用,将库存总金额从2021年年初的108.82亿元降至三季度末的77.13亿元,降幅达29.12%,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永辉数字化能力的提高。

二是库存周转时间的缩短。据永辉透露,通过运营数字化能力,福州等地永辉标杆店的店仓周转时间已下降30%,货物库存时间也降低至16天左右。而行业内其他同类型商超货物库存时间普遍为20-24天。

但这对于永辉来说,最多表明其在数字化、供应链以及转型改革等方面有相当的决心和投入,同时也很明显看到,永辉对于线上生意和门店模型上,仍未摸索出稳定清晰的增长路径。

零售变革大潮下,永辉会搁浅吗?

永辉超市的业务危机,并非孤例。

永辉等大商超今年的普遍业绩下滑,经常被当做是受到疫情与社区团购的影响。但事实上,消费者的出行逐渐恢复正常,社区团购今年的生意也并不好做。

放在大商超正在共同经历的阵痛转型期中看,永辉在行业结构性调整中产生的巨亏,长期来看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永辉超市所陷入的困境,也不单单由社区团购或疫情导致。

面对国内新零售行业的高速发展,永辉的这波亏损是转型阵痛还是面临掉队的中年危机,转型仓储店,建构互联网渠道,正在推进永辉的变革之路还有多少机会,这都是永辉亟需向市场证明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疫情和社区团购并没有改变中国线上化、社区化的消费大趋势,最多是加速了消费模式的变迁。突如其来的疫情只是加速了数字化转型、业态演进等不可逆的市场变革。加大科技布局、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也已经成为国内商超不可忽视的战略重点。有观点指出,零售市场业态演进的终局是数字化的全渠道业态,商超的科技转型速度决定了其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曾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永辉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永辉超市要努力成为用户更喜爱的科技零售企业。在连锁超市的黄金时代,永辉的迅速崛起曾引起行业侧目,但当下的数字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到店、到家。

面对客观存在的外部竞争压力,永辉一直在创变改革。手握上千家门店和几十年的优势供应链,站在零售行业变革的大潮下,能否赌对下一个10年,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