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解读:拥抱全球化的一树繁花
来源 |《白泽财经 》ID: BAIZECAIJING
7月,又到了中国检视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时间。全世界都渴望在这个灰色疫情时空能够见到亮色,以提振信心。
中国,不负所望。中国统计局发布公告称,二季度GDP同比增3.2%,预期增2.9%。经济在二季度逐月复苏的态势渐成。
可谓全球喑然之际,中国一枝独秀。
中国经济数据说明什么
唯有经历风浪,方能检验成色、底色,也愈是凸显底层优势、发展后劲。本次疫情,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体制、经济、政治、外交,都经受了考验。
中国经济成分当中,当然包括了外资。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8.4%,较一季度回调明显。
如果对这一数据仍然缺乏直观了解的话,那么,将这一成绩放在全球跨国投资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来看,就能明白中国6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1%,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是何其珍贵。
新年伊始,友邦保险的"分改子"工程就提上了日程,志在成为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4月22日,国际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开工,这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0亿美元,显示了对中国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埃克森美孚是外商在中国加大投资的缩影。仅看5月:5月5日,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宣布,将收购国民信托所持有的汇丰人寿5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汇丰人寿将成为其在内地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5月17日,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中国海油合作的三期乙烯项目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举行"云签约"仪式,总投资达到56亿美元;5月19日,泰国天丝集团宣布未来三年将对在华业务进行一系列投资,总额达10.6亿元,包括在中国设立新的代表处、组建本土团队、在北京怀柔扩建新的生产基地等;同样在5月19日,霍尼韦尔将其新兴市场总部暨创新中心落户在刚刚从疫情中"复苏"的武汉。
外商"真金白银"的投资,汇聚成了这样一组数字: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551.8亿元,单看5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86.3亿元,同比增长7.5%。
外商直接投资数据的抑扬起伏之波动,既是疫情冲击之下的应激反应,也是世界政治干扰的呈现,而最终的结果,仍是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从政治到经济的干扰传导,最终经济摆脱了这一干扰;外商投资的由抑而扬只是证明在环境经济背景下,资本发挥其天然的敏感,再度用脚在投票起了作用。
进一步分析数据,还可以得出耐人寻味的东西。在美国推动资本回流的大前提下,今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
资本流动的力量,穿越政治角力的乌云与意识形态的藩篱,足见逆全球化之不得人心。顶住疫情压力,顶住逆全球化压力,扛住美国在多个领域的打压,中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为世界再次创造了中国奇迹,也让世界不得不重新打量这一社会制度的优势何在。事实上,成绩得来不易。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在2019年1.5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下降近40%。这将使全球FDI自2005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
为此,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从政策工具到法律框架设置,中国逐步稳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法治捍卫经济建设与建设成果。随着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系列政策落地,中国政府除了使用了颇为丰富的政策工具,不仅出台这一系列稳外资外贸法规,还进一步肃清投资壁垒,保障外商投资权益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在加速推进。这无疑稳定了外资,也打消了全球资本的犹疑。
中国对经济的呵护,是从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呈现的。对反全球化思维,以及频现回潮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表现得有理有节;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时,中国坚持携手而非撒手,坚持打破政治经济的壁垒、携手共筑防治病毒的防护墙,自始至终秉持着深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担当。可以说,反对保护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不作意识形态的争执,坚持具体问题的具体交涉,而不是将意识形态提升到空前的高位,是中国一惯的坚持。靠着意识形态在全球区分敌我,仍是冷战思维的延续。
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也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全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5月24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20年外交工作主要聚焦五大任务,一是全力服务国内发展。着眼"后疫情时代",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二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防范遏制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图谋。三是不断深化伙伴关系。四是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特别是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五是积极扩大国际合作。
认真研究这五大任务,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其实指向的仍是一个基本点,外交工作核心点仍在于服务于国内发展。正是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政策,扎实全面的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稳健有力的内部环境。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些早年就耕耘中国的外资,才明白中国市场的可贵。如友邦、埃克森美孚、汇丰、壳牌等跨国公司,在西方甚嚣尘上的资本回流口号下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注资,进一步看好中国发展。这既是资本的理性,也侧面证实了一国投资环境之良性。
全球化终将抵达文明融合
对全球化的到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曾有精准的推演:"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这儿,世界历史即是全球化的另一重表述。
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滚滚向前,而文化的多样共生共融已成当下文化新生态。经济生活中你中有我,文化生态里彼此共存,这样的静好岁月似乎终结于疫情的突然袭击。不过,疫情同时也提醒了世界,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没有人能独对挑战,只有跨越文化隔膜与种族差异,放下肤色与宗教信仰的歧视,凝聚全球力量,应对相同的挑战,守护共同的价值。
全球化时代,必然会面临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问题。正如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一说一样,塞缪尔·亨廷顿也因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而享誉于世。
因此,规避文明冲突,在密切合作类似伙伴关系中,重建世界关系,也是中国在外交的着力点。中国一向强调,中国与世界是伙伴不是对手,中国既坚持自己的道路自信,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中国是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中国与各国优势互补、优势叠加,创造世界经济的倍乘效果。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合作、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是伙伴不是对手,体现在中国传统当中兼容并包的文化底蕴之中。从汉唐一直到明清,历史无不证明这一点。
一些西方国家急欲脱钩中国,把脱钩当成应对新冠疫情的良方,把疫情传播当作全球化的后果。但是,人尽皆知,这绝非全球化之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看待全球化,也堪称一次全球政治文明的检视,足以反映一个人的认知视野。
也正是疫情的存在,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在全球获得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全球化,空前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也让这一理念的构建得以从理念向实践推进。
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接受全球化,推进全球化,从全球化的高效运转中,放大抗疫的能量,而不是甩锅全球化,甩锅于中国,分散抗疫的精力。正如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所指出的,包括美国在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指控都是意图甩掉其医疗系统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寻找外部敌人来分散注意力是一种极端无耻的做法,但这却是美国及其卫星国的传统做法。
越是时局复杂的当口,越要认清方向。总体而言,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当下的主题。当发展的脚步慢下来,以往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如经济陷入停滞,金融危机一触即发,发展之鸿沟日益加深,冷战思维时有反弹,强权政治阴魂不散,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将挑战所有的国家。
这个当口,需要认清全球化仍是世界趋势所在,只有放弃狭隘的利益格局以及国际竞争的零和博弈观,摒弃部分国家政治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的路径,才能增强人类处理挑战与风险的能力。
共同的利益,同样的挑战,如何守护彼此共同的利益关切点,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显然,问题的解决仍要回到全球化当中来。
这就需要在国际事物中的求同存异,要竞争而不是斗争,要谈判而不是冷战,要协同而不是拆台。要互相协作,而不是任性指责,要关注民生而不是甩锅为上,要正视短板与不足,而不是转移矛盾;所谓政治要坦诚,得失要检讨,而不能诿过于他国。
因此,对本次席卷全球疫情问题的处理方式,足见一国之格局大小,视野是否宽广,文明是否真的包容,以及制度是否有优势。
当然,从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不论政治人物如何翻云覆雨,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全球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演变成世界史;而资本总凭其敏锐性,寻找最合适的土壤,实现经济水平的跃升。
其实早在今年5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就发布数据称,中国实际使用外资4月份为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透过这抽象的统计数据,我们看到,加码中国的外资不乏全球巨头,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用于建造星巴克全球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零售巨头Costco宣布将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2家门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8年美国深陷于金融危机之中,亟需稳固资本的时刻,仍阻止不了资本对中国的向往。2009年1月15,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称,2008年中国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全球化。这一趋势显然是难以逆转。而全球化资本所带来的观念融合,文化碰撞,显然带来全新的文明。不论是星巴克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并驰,还是Costco的便利生活,都给国人带来鲜活的内容。
咖啡的香味与传统该当中茶的氤氲,文明的融合在一刻体现得妥帖入微。
超越泛政治化的陷阱
搁置争议,直面共有问题,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起点。正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中所指出的"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表明全球的紧密联系及脆弱性"。
全球联系紧密,但全球关系却又无比脆弱。这种含蓄的警告,却未必为所有人听见或者听进去。承认我们的世界存在不同社会形态,各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甚至有些国家仍处于不同的文明进程,实行着迥异的政治制度,承认这一现实,才能坚持共建共享;探索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方,才能实现共享、共赢。
当然,在亟需人类携手合作的疫情当下,美国不断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不断扩大意识形态的场域,不是超越分歧,而是挖深鸿沟,显然并非以人民利益为宗旨,而是让政党利益、个人利益绑架了公共利益。
泛政治化路径一开,必然会带来无穷后患。承认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承认彼此的依存,而不是竭力脱钩,才符合产业链的分工原则,才符合全球共同利益。
世界早非丛林状态,我们需要对话,拒绝对抗,需要成为伙伴,而不是结盟,才符合政治文明的演进。逼着欧洲站队,逼着非此即彼的单边选项,仍是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政治的路径依赖,是开文明之倒车。不带偏见,凝聚共识、包容向前,才能应对国际共性问题,才能回应各国对各自的利益关切。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政治文明演进的路径。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平等和主权的表述,到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再从联合国宪章所定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中国在万隆会议发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正是国际政治文明递进过程。这些国际政治的文明递进,正是人类政治文明难得的增量,也是今天处理国际问题的遵循。
跳出人类已然积累的文明成果,随心所欲的搞美国优先的民粹路线,大搞党同伐异的意识形态斗争,开全球化之倒车,违背世界的发展规律,也违背本国公民追求长远福祉的目标。
这场疫情大考,正是对全球主体国家的执政理念的大考,考验一国经济之韧性,也考验一国政治文明之成色。正是这个时候,更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可贵,更需要各国摒弃分歧,而专注于人类共同命运与前景。
泛政治化的后果,就是削弱了人类对公共议题的处置能力,人为制造了分歧,造成了内耗。承认文明多样性,承认各国独有的历史传统,尊重人们的政治道路选择,这是最为基本的现代政治文明。在文明与文明的交流过程中,文明会不断吸引、不断靠近,但绝不要求一个完全同质的文明,也不需要一个同一声音的世界,以免造成文明的单一,从而丧失人类更多发展的可能。抛弃成见,我们终将发现,人类历史是一条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长河,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超越泛政治化的罅隙,汲取不同的智慧与营养,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促进世界文明登上新的高度,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中国这次抗击疫情、恢复经济所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有最先进入疫情也最早走出疫情的原因,但更要看到中国对全球化的拥抱所取得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聚焦抗疫力量,一些跨国企业甚至直接参与到抗疫中来,如汇丰在全球采购、协助采购抗疫物资,加大对中国经济的扶持力度,等等,都为中国经济的复燃起到了抱薪之功。
纯粹的功利视角来看,泛政治化的处理方式,容易让国际资本担忧政治对资本的装扮与扭曲。长远来看,必将动摇自由投资的信念,进而危及经济的长期发展。事实上,FDI的流向表,正是一国经济的开放度、政治的文明度的风向标。
友邦、汇丰等金融巨头,星巴克、Costco等商业公司选择持续加码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资本的态度,而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汇丰今年曾宣布将压缩在美国的业务,重心重回亚太尤其是中国。个中滋味与风向,美国政要尤其是作为生意人的总统,不会不懂。
或许,泛政治化本是一味春药,而民粹的喧嚣只是春药一时之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