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大学在海外的市场化探索: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访谈之一
作为中国大学在海外建设的首个独立校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办学规模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迅速扩大,截止目前已经有大约3300多名在读学生,预计到今年年底学生人数将增长到4000名左右。
分校校园位于吉隆坡西南45公里的沙叻丁宜,校园总面积达150英亩(约合60.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计划为47.55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的在校生规模为一万人。
校园建筑融合了中国和东南亚元素,承袭了厦大本部的“嘉庚风格”。校园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当中,预计第一栋高层学生公寓将于今年年底内完成。
目前分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新能源、软件工程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13个本科专业以及2个预科课程。除汉语言文学和中医学采用中英双语授课外,其余专业均采用英语教学。
为什么是厦门大学?为什么在马来西亚?办学过程中学校又有怎样的经验分享?下一步又有什么计划?在分校校园接待《财经时报》访问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就这些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财经时报:在马来西亚做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分校,相信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您全程参与了分校的创建,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王瑞芳:厦门大学和东南亚,特别是和马来西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厦大的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在当时的英属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是很成功的实业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赞助了很多教育事业。上世纪初叶,他回到家乡倾资建立厦门大学,其“宁可卖大厦,也要建厦大”的精神令人景仰,惠及后世大批厦大学子。受嘉庚先生倾资办学事迹的影响,厦大在东南亚也为本地大众熟悉和认可。这样的背景和联结,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独特的。
实际上,厦大在东南亚的教育事业很早就开始了。冷战期间,东南亚华人子弟很难回国学习,当时周总理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于是厦大在1956年创建了海外函授学院,为海外华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提供函授教育,至今已有逾60年历史。我在新加坡、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都见到过这些参与函授学习的学生。厦大在具备条件以后,决定到马来西亚实地办一所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希望能延续和发展在海外的教育事业,以此纪念嘉庚先生,也回馈他事业成长和发展的“故乡”。
在筹备分校期间,2013年9到10月,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对厦大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马来西亚分校的设立正好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培养能够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人才。
就以在海外的中资企业为例,这些企业需要有工作人员了解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语言、文化、法律、传统意识等等,同时中资企业也不可能只是依赖从国内招来的员工,也需要到当地聘请人才,如果这些人才能够先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在中资企业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光是中资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发展,沿线国家的商业经济组织同样需要大量熟悉中国、了解中国的人才。
再者,教育事业有它自身的特点,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都很关注,办好教育,可以营造“一带一路”的社会民意基础,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备注:其他“四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
最后,厦大也希望通过马来西亚分校,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自身的国际化。在这里办学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中文可以使用,但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教师发表的研究成果更多也是以英文形式呈现,这个将促进厦大的师资队伍与国际学界更多交流。同时,厦大本部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到分校交流,分校的学生也可以到本部交流,这些都对厦大的国际化带来益处。
财经时报:从迎来首批学生到现在,两年多时间分校学生人数从约200人增长到3000多人,您可以和其他希望走出来的高校分享一下厦大分校的经验吗?
王瑞芳:出海办学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比起有什么经验,在设立分校的决策之初,得到当地上至政府、下至民间的广泛社会支持十分关键,这关系到后续的办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早在2003年,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到访厦门大学,建议厦门大学和马来西亚开设专门的“马来西亚研究学科”,随后马来亚大学设立了中国研究所,作为回应,厦门大学也于2004年12月设立了马来西亚研究所。
2011年3月,马来西亚高教部和我们的教育部谈,希望有一所中国大学到马来西亚办分校。当时在马来西亚已经有10所左右西方大学的分校,马来西亚政府希望也能从中国引进一所。教育部研究以后,觉得厦大比较合适,也来征求厦大的意见。如同上面所讲的,经过慎重的考虑,厦大在2012年11月接受了马方的提议,很快马方在2013年1月就对厦大发出了正式的设立分校邀请。厦大出海办学整个决策过程得到了马来西亚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本来就有的本地民众的认同,这是厦大能够顺利“走出来”很重要的前提。
有了支持的基础,如何做好跨文化条件下资源的整合,就是管理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马来西亚政府请我们来,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我们配合其实现到2025年招到25万名外国留学生的目标,把更多外国的学生带到马来西亚,为他们的区域教育中心做出贡献。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不会只是从当地来或者从某一个国家来,我们的员工也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国来,这就决定了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从学生构成、教师构成到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校园。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面怎么去组织师资队伍、去管理这些队伍,怎么去跟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建校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跨文化条件下的运营挑战。在马来西亚,规划建筑的审批、建筑过程的管理和建筑物的验收都有自己的标准,和中国差异较大。启动招生的时候,市场的情况也不一样,一方面需要有团队到国外去招生,一方面也要摸索招生的方法。如何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整合各种资源,对一所要“走出来”的大学是巨大的挑战,存在很多困难,如果能解决这些挑战和困难,就会向成功迈出重要的一步。
谈到这里,也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重要的点:打算“走出来”的高校,也需要对目的国的教育市场有充分深入的了解。由于我们是用英文授课,我们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马来西亚有几百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100所左右可以提供学士学位。有没有足够的生源、用什么去吸引生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去调研、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总之,出海高校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当地招生市场的情况,找到发挥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领域,然后很好地做好市场的沟通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 隆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