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为何追逐算力?
所有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都将被汽车云所改变。
文丨梦萧
BT财经原创文章
头图来源丨创客贴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最新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汽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智能化汽车正在更新迭代。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趋于成熟,懂车的“老司机”越来越多,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人们对生活品质以及汽车品质的认知和要求都在逐步提升,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单纯的代步,更多地使用场景是旅游、休闲、娱乐。这些因素都会使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汽车的舒适性和驾驭感。
传统汽车的核心是马力的大小、是否为真皮沙发座椅、机械性能的好坏等硬件性能。而现在硬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从属地位,主导力量换成了算力、数据、软件。如今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为追求舒适性都变得更加智能,比如倒车影像和紧急制动等功能不仅方便新手司机,还能提升驾驶的安全性,这是时代需求的必然改变。而能对汽车提升智能性能的真正原因是算力的提升。
汽车算力的提升来源于大数据的云计算。而随着阿里云、华为云等云计算能力在汽车领域的提升和普及,汽车行业里普遍认为2022年会是汽车智能化的元年。因为目前汽车行业已经确定必不可少的电动化功能已完善,这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础和保障。从科技创新产品的发展规律来看,当渗透率超过10%时就已经证明这商业化成功,而根据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数据来看,电动化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到产品维度的竞争,而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差异化竞争就是智能化的竞争,电动化为汽车的智能化提供了最佳载体,智能化软件决定着每辆车电动化体验的上限。
那么,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要进入到产品维度的竞争阶段,而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竞争主要还是靠智能化的系统。换句话说,电动化为智能化提供了一个最佳载体,智能化软件决定了电动化体验的上限,而智能化软件的高低则直接取决于他们的云计算能力。
自动驾驶发展离不开云计算
汽车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自动驾驶方面,无论是新款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功能越来越被重视,有汽车行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市场将是自动驾驶的市场,虽然目前自动驾驶的普及率并不高,自动驾驶将是大势所趋。
不久前的11月2日,工信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是官方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肯定,这是继9月、10月工信部接连就自动驾驶公开征求意见后的第三次大动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征求意见,说明国家对于自动驾驶领域愈加重视。如今,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成熟之后,汽车智能化或成新的历史性机遇,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变量,越来越多玩家将涌入自动驾驶这一赛道。
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2022年,共计有19家上海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近60亿元,这仅是上海一个地区关于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在全国范围内关于自动驾驶赛道的融资已达数百亿元。成为众多资本角逐的主战场。
这些资本看重的是自动驾驶的广袤蓝海,依据固定路线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报告给出的统计与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与中国固定路线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697.05亿元(人民币)与144.71亿元。在2021-2027预测期间内,预计全球固定路线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将以98.2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预测至2027年全球固定路线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将会达到42164.65亿元。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下,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均在自动驾驶领域发力,无论是小鹏还是蔚来亦或者特斯拉都将自动驾驶放在最首要的研发位置,他们深知未来得自动驾驶者得天下,正是这些车企在自动驾驶赛道的激烈竞争,才把未来汽车云计算推上前台,谁的汽车云计算能力更强,谁就能在未来的自动驾驶领域抢得先机。自动驾驶领域也成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这商业云“四朵金花”竞争的又一战场,对于云厂商而言,抓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机遇或许就能开启下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而作为国内商业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阿里云,显然已经在这一赛道领先了一个身位。
车企为何追逐云计算?
在智能汽车步入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前夜的背景下,数据驱动、车云一体化的IT基础设施成为刚需。IDC报告预测,2025年汽车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83%,出货量预计增至2490万台(套),年复合增长率或达16.1%。众多车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接受汽车的智能化,而要实现汽车智能化,则离不开云计算,通过云计算大大提升汽车智能化算力。
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中的小鹏汽车为例,小鹏汽车与阿里云共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达到60亿亿次/秒浮点运算,将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提速近170倍,智算中心的PUE(年均能耗电力电源使用效率)低于1.2。如此夸张的算力,也让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领先位置。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传统车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在市场竞争惨烈、利润摊薄后,车企为追求利润,降本增效是必然选择,而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云计算能够为车企的降本增效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阿里云,基于自身强大的算力,已经成为众多车企的合作伙伴。
长城汽车是较早受惠于阿里云降本增效的车企,旗下的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前身是长城技术中心智能驾驶前瞻分部,和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后,基于阿里云自动驾驶云的高弹性算力和大数据、AI平台,其辅助驾驶系统在一年时间里已搭载在多款量产车型上,并开始从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向城市道路拓展。在降本增效方面,长城汽车的数据的训练效率提升了70%,整体成本降低约20%。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初衷。
一汽红旗则是阿里云合作成果的又一典范。与阿里云合作后,汽车智造云为一汽红旗带来不少改变,工厂中近2万台设备实时在线,实现了五大车间的数字孪生实时联动,成为国内目前场景覆盖最完整、数据规模最大的汽车工厂数字孪生工程。在数据驱动的红旗工厂,五大车间的智能应用支撑产线单车过程追溯、生产异常自动分析,完成对重点设备自动排查等复杂的生产任务。目前,焊装车间焊点合格判定准确率提升到97%,涂装车间的空调能耗节约9%,漆膜质量预测准确率提升到91%。
降本增效之外,车企更关注自己造出的汽车能否卖得出去,而以往坐店式的销售模式显然不足以满足产能提升后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后的需求。汽车营销模式正发生改变,传统的4S店模式受到挑战,D2C直营模式成为大势所趋。
传统4S店的日子在疫情的影响下举步维艰,调研报告指出,全国每天约有11家4S店关闭,有超过40%的4S店处于亏损。众多车企开始寻求销售模式的改变,营销云成为经济下行,消费者消费欲望降低情况下车企的一大新发现。目前,已有超过10家车企开始尝试使用阿里云做直营,而在未来1年,将有超过4个品牌会开启直营或混合代理模式。
在营销云的探索和实践中,一汽奥迪和一汽红旗是典型代表,阿里云帮助一汽奥迪的销售公司建设内容中台,构建超过170个内容标签,目前日均内部调用次数超过2100次,实现内容日均活跃度10万+。在一汽红旗,阿里云与其构建营销部门汽车营销云,双方共建模型,第三方特征超过10万维,模型精准,AUC稳定在0.75。经过超过6个月的运营,红旗品牌线索转化率提升超过10%,线索运营成本降低30%。
经过与多家车企的合作,阿里云摸索出为车企降本增效和实现销售新尝试的解决方案,不仅能省钱,还能为之赚钱,这才是众多车企追逐云计算的根本原因。
汽车云的本质:让汽车成为四个轮的计算机
一段时间一直盛传蔚来汽车要做手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蔚来想对数据掌控,数据以及算力将是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智能汽车时代,行业面临的是超大规模数据的挑战。届时不仅数据量多,而且需要实时计算。比如L4、L5等高等级自动驾驶,其360度环视感知以及高分辨率传感器将会带来数据洪流。一千台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一天所搜集的数据相当于2015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总和。为解决这样的数据难题,汽车云的本质开始凸显,让汽车未来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用于车上的算力将会和全球PC、手机、数据中心所能提供的算力达到同一个量级。随着汽车“新四化” ——智能化、电气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汽车正在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过去,汽车行业和软件以及数据的关联度并不高,但现在或未来,汽车将越来越像PC机、智能手机,会走向集中式的计算架构,每辆汽车都将是一台具超强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这种架构的好处,体现于大算力的芯片、AI自动驾驶操作系统以及在此之上的应用。如此一来,能够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分离,可以通过软件的更新升级,来提升用户的体验,这其中云计算的功劳不可或缺。
汽车成为四个轮子的计算机后,将能大力推动汽车保值,以特斯拉二手车三年的Resell value只贬值了15%为例,这与传统汽车的贬值率相比得到较大缓解。特斯拉通过软件不断更新,保持了常用常新。最新的功能,老用户同样能够想用,这就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用户价值。这台四个轮子的超级计算机,不仅具备强大的算力,还能为车辆的保值赋能。
在传统生产与管理以及销售都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下,云计算通过改变场景和算法,提升了生产效率和销售转化率,成为未来车企迅猛发展的秘密武器。汽车智能云已经通过市场检验,成为未来能够改变汽车行业格局的新改变。阿里汽车云和这些车企合作趋势的发展仍需要观察,但无论是算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还是解决方案的灵活程度,考验的不仅是阿里云的技术能力,还有战略定位。
目前汽车云仍然处在市场发展初期,阿里云还在树立自己标杆客户的过程中,从“产业使能”出发的阿里云或许更能够利于自身经验的积累,找到合适自己的商业定位,对车企的传统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对我国自动驾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