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20日

注册 / 登录

核酸造富的梦要碎了?

一些核酸检测企业虽然标榜是生物科技公司,但本质不过是销售公司,研发投入低的惊人。

 

文丨梦萧
BT财经原创文章
头图来源丨创客贴

 

随着疫情再次爆发,核酸检测企业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近几天,关于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和核酸检测公司造假的新闻频频冲上热搜,引发全民关注。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原定于11月25日科创板上市的翌圣生物,在上市两天前接到上交所通知——取消本次审核,宣布上市失败。

 

据上交所官网显示,取消审核的原因是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审核。这意味着不仅这家核酸检测公司无法上市,以后对相同业务公司上市都将“从严审查”,此举几乎等于给多家准备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业务企业都宣判了“死缓”。

 

大量舆论认为,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中保障民生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靠此上市属于“发国难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疫情结束之后,核酸检测作为常态化的商业服务性检测手段是否可以上市,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节点显然是不适合允许其上市的。

 

本文不重在探讨核酸检测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仅从其商业模式探讨核酸检测企业上市能否在资本市场站住脚。

 

 

 

应不应该成为一门生意?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应防疫需要催生了众多的核酸检测公司。

 

虽然核酸检测费用一直在下降,由最初单人核酸检测费用100多元逐渐下降至几十元,再下降至3.4元(十人混检),但随着核酸检测成为全民日常需求,核酸检测企业依然赚得钵满盆满。

 

近期,多家核酸检测机构筹备上市,引发了巨大争议。据BT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沪深北交所涉及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IPO公司共计13家,具体名单和IPO状态如下表。

 

 

 

核酸检测公司IPO引发了舆论风暴,沪深交易所于11月21日专门就拟上市公司业务和收入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对于已经上市或即将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两大交易所明确表示,将从严审核这类企业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对如此众多的核酸检测企业密集IPO,监管层对其主营业务的成长性以及生产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进行问询,多家公司在回复中明确表示,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增长具有偶发性,存在未来可能因为新冠收入下滑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在答记者问后的第三天,上交所宣布取消翌圣生物原定于25日上市的上会决议,直接给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宣判了“死刑”。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核酸检测只是一个通行的医学检测手段,不宜市场化为需要持续维持业绩的上市公司的永续经营性行为,尤其是在当今核酸检测问题频出、市场声誉受损严重且准确率存疑的时候更是如此。“上交所取消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应该是好事,这也就堵住了资本与公权力相互渗透与勾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十分重要。至于未来在疫情结束之后,核酸检测作为常态化的商业服务性检测手段是否可以上市,我认为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这个节点显然是不适合允许其上市的。”

 

投资人史保刚对上交所的“从严审核”表示支持,他认为这些核酸检测企业的井喷上市,是不尊重广大受疫情影响的老百姓,也容易引发社会层面的抵制,“核酸检测是国家层面的防疫措施,但这些企业上市的话,会给人一种发‘国难财’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核酸检测业务营收占公司营收80%以上的公司,他们要上市的话,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能力。”同时史保刚认为一旦这些核酸检测公司上市,将会对其他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核酸检测业务不具备常态性,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他们失去盈利的土壤,就会把‘圈’到的钱转移到别的行业,要么收购别的行业,要么投资别的行业。”

 

知名投资人朱酒也认为从严审查核酸检测公司的上市资质,几乎是封死了那些企业上市的路径,“核酸检测不是常态,不应该上市,核酸检测企业盈利确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受政府防疫政策影响也较大,目前舆论压力较大,从严审查是必须的,一是消除民愤,二是从经济本身入手,剔除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上市。交易所对于核酸检测相关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与科创属性进行严格审核,这是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则认为核酸企业上市等于是“发国难财”,“核酸检测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畸形的,对准备上市的核酸企业采取紧急刹车无比正确,这些企业本身科技含量有限,即使上市了也很难保障盈利的持续性。毕竟疫情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尽管,近期准备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呈“井喷”之态,但上交所和深交所开始从严审查,已经宣布给他们按下了暂停键。

 

 

 

毛利率和研发占比逐年下降

 

BT财经查询众多核酸检测公司IPO招股书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营收均来自核酸检测业务。

 

以“达科为”为例,该公司第一主营业务是代理业务,品类为科研试剂与仪器,上游是100多家国际试剂与仪器品牌,这些都是核酸检测相关业务,招股书显示,2021年这一块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0.59%。

 

但近两年,核酸检测试剂的价格越来越低,直接导致达科为的毛利率直线下降,达科为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一管试剂的价格为4.13元,2021年为3.01元,今年则降至1.95元——毛利率由63.93%降低至16.3%。可见核酸检测成本降低,对达科为的毛利率有着决定性影响。

 

而达科为虽然标榜自身是家生物科技公司,但其本质不过是家销售公司,招股书显示目前该公司共有791名员工,其中销售人员高达409人,占比为51.7%,相比之下,研发人员则少得多,仅有117人,占比为14.79%。另一家菲鹏生物则更把销售公司表现得淋漓尽致,2021年,销售人员平均年薪75万元,而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仅为29万元。

 

达科为不仅研发人员占比偏低,其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占比同样不高。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2425.41万元、2172.25万元、3296.72万元和1930.62万元,研发占比分别为5.57%、3.59%、3.94%和4.07%。

 

对比行业内其他公司发现,达科为的研发占比虽不是最低的,但却是逐年下滑的,也是除了2019年高于行业平均值之外其他时间都是低于行业平均值,在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逐渐升高的情况下,达科为研发占比不升反降,令人费解。

 

 

 

正如黄立冲所言,一家研发投入最高不过3296万的公司,科技含量无法保障,而又以生物科技的名义上市,多少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达科为的研发占比偏低,这是行业普遍的现象,但研发占比不增反降,由2019年的5.57%降至2021年的3.94%,下降幅度不小,说明其对研发重视不够。研发占比虽然不是上市的必要条件,却是一项重要参考,他们研发占比的下滑,可能很难打动投资者。”史保刚对达科为的研发占比下滑严重表示了质疑。

 

综合13家核酸检测企业的营收业绩可知,大部分企业在2020和2021年营收出现较大的上涨,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是雅睿生物和微策生物,涨幅分别高达446.64%和68.53%以及295.73%和58.03%。上文举例的达科为同样增幅明显,近两年增幅分别为39.08%和38.35%。而众所周知,2020年和2021年,是核酸检测普及推广的年份,可见这些企业的营收增长和核酸检测业务增长密不可分。

 

再以中翰生物为例,2021年中翰生物总营收为11.57亿元,同比增长284.38%,净利润高达2.66亿元,同比暴增1230%。净利润增幅远大于营收增幅,净利润增幅为营收增幅4.33倍,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细分其营收可以发现,其新冠检测业务贡献了8.33亿元,占比高达72%,如果剔除新冠业务后,2019年-2021年整体毛利额竟然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甚至在2020年还出现了较大下滑,下滑幅度高达19%。

 

 

 

BT财经梳理13家核酸检测公司IPO数据,因核酸检测费用的下滑,13家公司的新冠检测业务的毛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内人士介绍称是和政府指导价格多次下调有关,“尽管价格在下调,毛利率在下降,但对于新冠检测相关公司而言,只要有需求,这些核酸检测公司只是赚的多与少的问题,只是由过去的高毛利率有所下滑而已。”该人士对核酸检测公司的高毛利率表达了不满,认为这就是发“国难财”。

 

 

 

核酸检测有多赚钱?

 

先看看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

 

根据中新经纬估算,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一年核酸检测的保守支出成本为1.7万亿元,约占2021年GDP总产值的1.3%。

 

中新经纬的算法有根有据,以当时实行封控管制的城市1.8亿人计算,以及每人每两日检测的费用得出的数据,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多人混检不高于8元/人份的价格,全国一个月内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支出为8*15*1.8=216亿元。

 

中新经纬的数据虽然不精确,却有相当大的参考性。即便现在大部分城市的核酸检测价格调整为3.4元(10人混检)每月在核酸检测上花费的成本1.8*15*3.4=91.8亿元,也就是说国家每月花在核酸检测上的费用约为100亿元。

 

这是只算混检的价格,现实中肯定会有大量的单检情况出现,以目前北京地区单检16元/次的价格计算,每月在核酸检测上面的支出大概率突破百亿元。

 

如果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其市场规模将更加庞大。2021年一二线城市总人口高达5.05亿人,都以混检计算的话,5.05*15*3.4=258亿元,一年算下来约为3100亿元。这只是以混检为标准支出的最低下限,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实行每日一检,甚至一些城市比如郑州曾实行过每日两检,一年仅在城市范围内需要付出的成本在万亿元左右。

 

核酸检测机构有多赚钱?据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杨晓军介绍,3.4元的10人混检,每人的检测成本约为1.3元,单人16元检测的成本约为6-7元。按杨晓军的介绍成本计算,混检的毛利率是61.8%,单检的毛利率是56.3%。当然这只是不考虑人力成本以及设备成本的简单算法。“核酸检测试剂盒技术研发成本不高,但目前生产中人力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也应该计算在内,这样的话,将会降低核酸检测的利润率,我个人认为,即便算上成本等因素,核酸检测的毛利率也应该在40%-50%,依然是暴利的行业。”杨晓军认为核酸检测机构为什么会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原因在于门槛低,又很赚钱,有关系有门路的人都抢着去发这笔“横财”。

 

 

 

核酸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近期,据越牛新闻报道(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称,全国有250家核酸检测机构因频繁造假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另有26家机构自行或被责令暂停核酸检测业务,其中涉及不少上市公司,比如华大基因和兰卫医学等,假阳性被广为诟病。

 

 

250家核酸检测机构造假,触目惊心,这源于核酸检测机构数量的猛增。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前,我国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仅4946家,截至2022年5月,全国暴增至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超过3.5万个检验实验室可以开展核酸检测,也就是说超过85%的核酸检测机构是在疫情爆发后才成立,而这只是统计到今年5月,还有大量的核酸检测机构是最近刚成立的,如此看来,有9成左右的核酸检测机构都是最近2年新成立的。

 

据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室间质评合格率达到99.7%。乍一听这个合格率很高,但全国核酸检测机构的基数过于庞大,以3.5万家计算的话,也就意味着最少有105家核酸检测机构是不合格的。加上有些检测机构被眼前利益冲昏了头脑,才出现了250家检测机构造假的情况出现。

 

而据第一财经《百亿“江湖”,北上广深核酸检测机构大调查》一文中披露,核酸检测机构很多都是“空手套白狼”,按相关规定,检测机构的注册资本应该大于1000万元,事实上很多核酸检测机构实缴资本不达标甚至出现了不少实缴0元的机构,比如北京的58家检测机构中,量化(北京)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北京方圆平安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均为认缴,实缴资本最低值为0元。再比如近期被冲上热搜的兰州核子华曦公司,这家于2022年8月8日才注册成立的核酸检测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但是实缴0元,是不折不扣的空壳公司。

 

虽然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新成立公司可以不实缴注册资本,但8月8日才注册的兰州核子华曦公司,能够迅速拿下大单参与到兰州核酸检测之中,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有媒体扒出兰州核子华曦的实际控制人为张珊珊,而诡异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张珊珊神通广大地在全国范围内关联着35家核酸公司,辐射国内大片区域。天眼查显示,张珊珊所在任职企业为38家,担任高管的有36家,足迹涉及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华南等大量区域。

 

 

 

有媒体报道指出,结合张珊珊“核子”系核酸检测公司以往的造假前科,核子华曦劣迹斑斑,曾有多次造假违规记录。除了山东济南、甘肃兰州,这几年其核酸检测造假还涉及河北邢台、广东深圳等多个地方,此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连《人民日报》社评都愤怒的指出:“核酸乱象不止,疫情永无宁日。”

 

行业分析师王一然认为,核酸检测企业公然造假,一是暴利驱使,二是违法成本过低。“核酸检测是关乎老百姓疫情防控的头等大事,但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谋取暴利甚至弄出“假阳性”,说到底都是为了赚钱。”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成为炙手可热的业务。截至2022年6月30日,市值过百亿的核酸检测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5家。这15家公司仅在上半年就实现了869亿元的营收,核酸检测成为众多核酸检测机构的“印钞机”。

 

这些被查实造假的核酸检测机构行政处罚已是在所难免,根据法律、法规撤销、吊销、取消检验检测资质或者证书。同时,情节严重的将要承担刑事责任。瀛聪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仁聪律师认为这些造假的核酸检测机构除了诈骗罪之外,或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114条和115条规定,过失导致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节轻微的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最高判处七年,一旦查实检测机构不是因为过失导致的后果,而是故意做出虚假检测报告,直接负责人甚至相关负责人都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林仁聪指出,“假阳报告”造成大规模隔离,政府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资源浪费。政府部门可以对核酸检测机构主张相关经济损失赔偿。在舆论压力下,核酸检测机构造假的判罚或将是顶格处罚,判罚力度加重才能对核酸检测机构形成威慑力。

 

疫情爆发三年来,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从核酸检测机构上市引发的全网一致讨伐,可以看出民众对“发国难财”企业的抵触和愤怒。未来不仅核酸检测企业上市难,也会引起相关部门对检测机构的强监管。

 

核酸检测本就不应该是一门生意,作为疫情防控中保障民生的第一道防线,是否合规经营也关乎到疫情防控大局和社会稳定,抗疫胜利之日,必将是其结束使命的一天。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