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4月16日

注册 / 登录

关税铁幕下的经济角力:当历史照进现实,中国如何破局?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政策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命运。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出台将世界拖入了大萧条的深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反噬的经典案例。时至2025年,相似的一幕似乎再次上演:美国以“对等关税”之名,挥舞起关税大棒,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市场的动荡。

 

本文将带您回顾这段历史的轮回,解析中国如何在风暴中寻找锚点,并探索开放与创新作为抵御经济波动的真正基石。让我们一同见证,在这场新的“关税风暴”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应对之道及其长远意义。

 

01 历史的轮回:1930年大萧条与2025年“关税风暴”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至历史高点,试图保护本土产业。然而,这一政策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国际贸易量骤降66%,美国出口额暴跌60%,最终将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深渊。

 

近百年后,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名义,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最低10%、最高49%的关税。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美股单周暴跌超10%,标普500与纳斯达克指数跌入熊市区间,道琼斯指数创2008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一)历史教训的启示:

 

1.贸易保护主义的自我反噬

 

1930年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失业率飙升至25%,工业产值腰斩。当前,美国通胀压力尚未消退,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推高进口成本,加剧国内消费疲软。摩根大通测算显示,若关税全面落地,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将从30%升至40%。

 

2.全球产业链的断裂风险

 

与1930年不同,当今全球供应链高度交织。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直接影响其科技、农业等核心产业。中国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电子、轻工、医药等行业短期承压,但美国半导体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36%,反制措施将形成双向冲击。

 

02 2025年“黑色星期一”:A股的韧性测试与全球联动

 

2025年4月7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的第二天,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1.A股剧烈调整:上证指数跌7.34%失守3100点,创业板指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12.5%),超2900只个股跌停,总市值蒸发7.6万亿元。

 

 

 2.全球市场共振:恒生指数暴跌13.22%,日经225指数跌7.83%,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超5%,WTI原油跌破60美元/桶,比特币单日跌幅达5%。

 

(一)市场异动的深层逻辑:

 

1.恐慌情绪的非理性传导

 

由于A股未充分计价关税风险,短期情绪宣泄导致恐慌情绪过度。中金公司指出,当前市场波动更多反映心理冲击,而非基本面实质性恶化。

 

本次加征关税虽难免对中国经济带来挑战,但相比2018年或者相比过去3年,中国股票市场具备较多有利条件,总体而言,中国资产短期相比全球股市具备韧性,中期机会大于风险,“中国资产重估”仍在进行时。

 

2. 结构性分化中的机会

 

在普遍的市场低迷中,农业和稀土板块表现出了逆势增长的趋势。由于加强了对中重稀土出口的管制,银河磁体公司股价单日上涨超过6%。考虑到中重稀土资源的稀缺性和高端应用价值,这样的政策举措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

 

此外,在粮食安全主题下,隆平高科和登海种业等种子企业也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预示着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

 

03 中国稳市工具箱:政策协同与资本力量的三重奏

 

面对市场的动荡,中国迅速启动“政策-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稳市机制:

 

(一)政策端:流动性护航与预期管理

 

1.中央汇金增持ETF:4月7日盘后,中央汇金宣布再次增持ETF并承诺“持续加大配置力度”,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通过信号效应引导长期资金入场。

 

2.央行流动性支持:央行明确为汇金提供再贷款支持,中国国新同步启动800亿元央企股票增持计划,形成“国家队”资金池的规模效应。

 

(二)产业端:上市公司回购潮

 

1.真金白银提振信心:中国核电、招商蛇口等50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回购计划,总额超200亿元。回购行为不仅改善每股收益,更传递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认可。

 

2.战略产业护盘:蓝思科技等企业通过战略上拓宽全球业务版图,有效抵御地缘风险,体现中国制造业的弹性调整能力。

 

上市公司回购潮的涌现,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从公司层面来看,通过回购可以提升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从市场层面而言,大规模的回购行动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股价,缓解市场恐慌情绪,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资本端:内外资共识强化

 

1.外资逆向加仓:高盛、汇丰集体上调A股评级,摩根士丹利将中国股票列为新兴市场首选。外资机构认为,A股估值仅为美股的1/3,政策发力空间充足。

 

2.内资防御性配置:聚焦投资策略方面,多家公募、券商研究人士提到防御性配置,对于消费、红利等“确定性”资产更为看好。中信建投建议关注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资产,招商证券则强调农业、军工等反制受益板块。

 

04 中长期展望:脱敏机制与结构转型的双重韧性

 

(一)历史经验的升级作用

 

与2018年的贸易摩擦相比,中国的应对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1.产业链韧性增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已升至58.6%,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显著,对美依赖度由21%降至13%。

 

同时,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推出了重大基金项目及出口管制措施,促进了国产替代。此外,随着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功降低了单一市场的风险敞口。

 

2.政策储备丰富:多家机构预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以及流动性的宽松环境,债券市场将持续保持强劲态势,长久期策略有望继续占据优势地位。专项债、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待机而动,降息空间依然充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1.63%),足以抵消外部需求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新质生产力的破局路径

 

1.科技突围: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全球竞争力版图。中金公司指出,科技叙事的变化,推动市场对中国资产的价值认知发生系统性转变,进而推动中国资产重估。

 

2.内需驱动:随着二季度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加码,消费复苏主线或将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支撑。消费对GDP贡献率稳定在65%以上,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有望反弹。

 

05 结语

 

从1930年大萧条到2025年关税冲击,历史反复验证:单边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而系统性风险应对能力决定国家兴衰。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市逻辑,绝非简单“救市”,而是政策工具箱、估值优势与产业升级的共振。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既源于政策层的制度设计,更根植于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与全产业链优势。

 

当美国在关税战中重蹈1930年覆辙时,中国正通过“稳预期、强内功、拓增量”的策略,书写不同于大萧条的叙事。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再次证明:开放与创新,才是抵御风暴的真正基石。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领讯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