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我命由我不由爹!”:《哪吒 2 》过百亿背后的隐忧
《哪吒 2》票房突破百亿,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高光时刻,为国漫的发展立下了一座耀眼的里程碑,在商业收益与口碑传播上都收获了巨大成功。
不过,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一些隐忧也悄然浮现,特别是影片对青少年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深担忧。
传播层面:理解偏差导致的价值误读
《哪吒 2》凭借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吸引了庞大的观众群体,其中青少年占比颇高。
影片中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核心精神,本是激励人们突破命运的枷锁,勇敢追求自我价值,这一理念与无数经典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一脉相承,像《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
然而,部分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在接受影片信息时,出现了严重的片面化倾向。
他们将哪吒的反抗精神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对一切权威的反抗,对父母的教导和社会基本规则置若罔闻。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以 “我命由我不由爹” 为口号,公然抗拒家长的合理管教,甚至在生活中肆意妄为。
据某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在《哪吒 2》热映后的一段时间内,因孩子叛逆行为加剧而前来咨询的家长数量相比以往增长了 20%,其中不少家长明确表示孩子的叛逆行为与观看影片后受到的影响有关。
这表明,在电影广泛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的差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独特的认知特点,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极易被误读,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
教育引导:家校社协同不足与分级缺失
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肩负着重要责任。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时间大幅减少。
一项针对城市家庭的调查显示,超过 50% 的家长每天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时间不足 30 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接触到《哪吒 2》这类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和深刻价值观表达的影片时,家长往往无法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孩子在面对影片中复杂的情节和多元的价值观时,很容易陷入迷茫,进而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学校教育在影视教育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系统的影视鉴赏课程,无法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这使得学生在观看电影时,难以辨别其中的是非善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社会层面同样存在问题,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影视分级制度。这导致一些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低龄青少年独自观看的影片,他们也能轻易接触到。
例如《哪吒 2》中虽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主导,但其中包含的一些激烈冲突和叛逆情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在没有家长或专业人士引导的情况下,青少年独自观看后,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对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创作角度:平衡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
电影创作者在追求票房成功和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不能忽视影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尽管《哪吒 2》的整体主旨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上,仍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
比如,在展现哪吒的反抗情节时,过于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而对责任与担当的刻画相对薄弱。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模仿哪吒的行为时,只看到了反抗的一面,而忽略了背后应承担的责任。
如果创作者在剧情设计上,能够更加明确地体现自由与规则的平衡,在突出哪吒反抗不公的同时,着重刻画他在成长过程中对责任的认知与担当,或许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的误解。
以迪士尼的一些经典动画电影为例,它们在展现主角追求梦想、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将责任、善良、勇敢等正面价值观贯穿其中,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能受到积极的价值观熏陶。
中国电影创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在今后的作品中,更加注重价值观的精准传达,实现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哪吒 2》的票房成功值得高度肯定,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片背后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完善影视分级制度。
电影创作者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更加精准地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避免因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带来负面效应,让优秀的影视作品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