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健康陷阱:“神药” 变 “毒药”,你的健康正在被谁算计?
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健康养生类产品的销售成为这一新兴商业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其快速发展,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涉及“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直播带货,问题尤为严重。
近期央视新闻曝光的多起案例,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乱象,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乱象
在直播带货中,部分主播通过夸大产品功效、模糊产品属性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神药”。
例如,云南昆明的马先生因患有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被主播推销的一款胶囊所吸引。主播声称该产品“消除结节成功率达98%”,但实际上,马先生服用9个月后,结节不仅未消除,反而增大。经调查发现,该产品仅为普通保健品,并无治疗作用。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直播间的主播通过话术包装,将普通食品或保健品宣传为具有治疗功效的“神药”。
例如,某主播宣称“散清茶”可以压制结节、囊肿和息肉,但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为“代用茶”,属于食品类别。专家指出,食品和保健品虽对健康有益,但并无治疗作用,将此类产品宣传为“神药”完全是一种误导。
虚假宣传的法律与监管困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然而,在直播带货的实际操作中,虚假宣传问题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直播形式的特殊性:直播带货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往往即兴发挥,难以事先界定其宣传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种形式使得传统的广告审查机制难以有效覆盖。
监管难度大:尽管国家对“三品一械”的广告内容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经过审查才能发布,但在直播带货中,主播的宣传内容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即使发现问题,也往往因证据难以固定而难以追责。
平台责任缺失:部分电商平台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审核主播资质和产品信息,导致虚假宣传产品得以在平台上流通。
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
虚假宣传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严重的是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健康产品时,往往出于对主播的信任和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容易被夸大宣传所迷惑。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的真实属性,导致权益受损。
此外,消费者维权也面临重重障碍。例如,马先生在发现问题后试图联系商家和平台维权,却遭遇推诿和拖延。
商家要求提交体检报告,又以“审核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处理。这种维权难的现象,进一步助长了虚假宣传的嚣张气焰。
多方协同治理的建议
针对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问题,亟需多方协同,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加强平台责任:电商平台应加强对直播带货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主播资质审核机制,对涉及“三品一械”的产品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平台应设立便捷的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维权诉求。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直播带货的特殊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带货中广告宣传的边界和责任主体。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强化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增强对健康产品的辨别能力,不轻信主播的夸大宣传。在购买前,应仔细查看产品资质和说明,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应推动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引导主播和商家诚信经营,杜绝虚假宣传行为。
结语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健康养生领域,虚假宣传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可能危及公众健康。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加强监管和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推动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应时刻保持警惕,理性消费,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