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19日

注册 / 登录

【财报深度解读】保险公司“红黑榜”,哪个公司慌了?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4135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克里曼·斯通每天都会对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点我做对了呢?”“哪一点我做错了呢?下次我该怎样处理同样的情形呢?”

 

克里曼·斯通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董事长,是全美乃至整个欧美商业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商家。同时他身兼三职——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阿波特公司的董事、霍斯恩公司的董事长。他成了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在六七十年代,拥有的资产已达4亿美元之巨。

 

斯通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16岁念中学时,他试着出去推销保险。他壮着胆子走进大楼。那天只有两个人向他买了保险,他终于克服了恐惧。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6份。

 

20岁斯通搬到芝加哥,开了一家保险经纪社即“联合登记保险公司”。不久,他就雇用了1000多名保险推销员,遍布各州。

 

但那时候,整个美国笼罩在经济大恐慌之中。但他坚信,“如果你以坚决的、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你反而能从中找到益处”。他走出办公室,直接去纽约州去推销了。在经济大恐慌最严重的时期,他每天成交的份数,竟与以前鼎盛时期相同。

 

克里曼·斯通成了一名百万富翁。斯通一面搞保险公司,一面搞其他赚钱的事业。1955年,一个名叫利莫那.拉文的年轻人跑来找斯通借钱开化妆品公司。斯通没有直接借钱给他,而是替拉文归还了银行贷款,而他拥有拉文新公司的1/4股权。拉文创建的公司叫阿拉度―卡佛。斯通拥有的股份到1969年时,已经价值约3000万美元。

 

同时,斯通也从事另一项事业:出版业。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利用积极的人生观走向成功的方法》,卖出了25万册。1965年他买下了几家出版公司的分公司,把它们合并成霍桑公司。

 

1960年代,斯通成了一名百万富翁,而他所领导的美国联合保险公司,也成为美国保险业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华尔街评论文章如此评述克里曼·斯通:“保险行业理当如此谨小慎微、保险从业者理当如此勤奋上进。”

 

 

1

财报季遇上“红黑榜”

 

 

对于保险行业、尤其是人身险行业而言,最近两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投资和负债两端承压,让行业前行的步伐节奏显得有些凌乱。

在投资端,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用“存量问题与新增风险并存”来总结,总结出了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债务展期常态化、资产配置难度加大三项问题。另外,财联社报道指出,趋严的新会计准则,也令投资收益和利润波动显得更大。

 

国家金监总局公布的收益率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收益率为2.29%,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37%——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回首当年四个季度,年化综合收益率逐季下降,从一季度的5.24%降至4.41%、3.32%,直到岁末才微微回暖到3.37%。财联社盘点的62家主要非上市人身险公司2023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中,海保人寿、渤海人寿、君龙人寿和恒安标准的该指标表现不及2%。

 

在负债端,人身险正处在攻坚转型关键期。告别保费飞速发展红利期,人身险的渠道和价值都面临挑战。还有人身险公司出现了退保率上升、退保金大幅增长的现象,品牌声誉风险上升。保费的增长难以赶上赔付支出的增速,流动性的高压早已经写在了数据里……

 

截至2024年2月下旬,已经有超过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披露了偿付能力数据。据财联社整理,整体来看,这些险企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29%、达到1.04万亿元,但却巨亏142亿元。

 

拉长时间线来看,2022年,转型期的人身险增长乏力,保费收入增速跑输了财险。2023年,虽然在上一年低增长的基数上,人身险保费收入重拾增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终于走过了寒冬。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人身险行业2023年保费收入3.5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25%。但是新增保单件数滑坡,全年人身险公司新增保单件数同比大幅减少11.83%。

 

 

 

聚焦到各家险企身上来看,泰康人寿仍是一骑绝尘的未上市人身险公司老大,保费规模突破2000亿元,规模效应显著。亮眼的还有洞察到养老市场爆发、推出特色产品的险企——国民养老。它的保费收入虽然体量不大,但录得280%多的亮眼增速。

 

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里,也有掉队者。据公开数据,有十多家非上市险企公告保费收入在2023年出现下滑,降幅较高的有小康人寿、瑞华健康、华汇人寿等。

 

投资端,已公布业绩的非上市险企里,有三分之二的投资收益率在2023年出现了下降,收益率5%以上的公司也从2022年的10家缩减为凤毛麟角的5家。

 

为保证偿付能力,2024年以来,已有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三峡人寿、爱心人寿、华泰人寿、恒邦财险等多家险企获批“补血”增资。

 

市场对险企的经营情况仍在继续关注。接下来,除了上述非上市险企,上市的大型险企也即将在近期披露完整的2023年财报。在财报季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监管披露的“红黑榜”也引发了业界热议。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2月上旬报道,国家金监总局发文通报了2023年度人身保险产品情况。这份文件既有嘉奖表扬,也有点名批评——

 

登上“红榜”的,有9家人身险企,分别为泰康、太平洋、人保健康、国寿、农银人寿、平安人寿、中邮人寿、新华人寿和人保寿险。它们的上榜理由包括丰富养老和健康保险供给、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满足老幼等特殊人群保险保障需求等。

 

登上“黑榜”被点名的,有15家险企。其中既包括同样出现在“红榜”里的平安人寿,也有中英人寿、信泰人寿、平安健康、德华安顾人寿、信美人寿、中意人寿、瑞华健康、友邦人寿、富德生命、爱心人寿、国宝人寿、太平人寿、国联人寿等14家险企。在监管看来,它们分别出现了什么问题?

 

 

2

“黑榜”险企因何被点名?

 

 

被点名的险企被分为了四大类,每一类都颇具代表性。

 

第一大类为“产品设计不符合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通报指出了中银人寿、信泰人寿和平安人寿存在这类问题,例如平安人寿某一款两全保险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时采用了不同的利润测试费用假设,存在不严格执行报备产品的隐患。

 

第二大类为“产品管理不到位”,平安健康、德华安顾人寿等7家险企存在这一问题。比如信美人寿报送的非费改万能型产品提交了费改产品信息表,德华安顾人寿报送的分红型产品没有提高财务管理办法和业务管理办法等。

 

第三大类为“精算假设不审慎”,富德生命、爱心人寿、国宝人寿、太平人寿、瑞华健康、国联人寿6家险企都暴露了这一隐患。例如太平人寿报送的年金保险产品平均预定附加费用率超过了监管上限,瑞华健康报送的疾病险产品现金价值假设附加费用率超过了监管上限。

 

第四大类为“未按照产品智能监核系统要求规范报备产品”。因这一问题被点名的是德华安顾人寿,通报指出其报送的产品条款要素表和精算报告信息表内容与备案材料不一致,导致多次重复报送产品。

 

站在消费者视角,临近“315”,寿险公司相关的投诉丝毫不见减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围绕人身险企的投诉大多围绕“忽悠式卖保险”和“退保难”等问题。

 

在国内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等储蓄型产品受到追捧,但“炒作停售”之风也复燃。在不少代理人的宣传话术里,常常用某款产品即将停售的“话术”来催促消费者抓紧“上车”。这样的不恰当营销手段也正在被监管和舆论盯上。

 

 

3

7000万元罚单重拳砸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开年以来,监管的力度有增无减。

 

多家媒体统计发现,2024年前两个月,金监总局对保险业开出的罚单已经接近700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七成。仅在1月,监管就开出了超5000万元的罚单,远超2023年同期的1976.2万元。

 

财险公司是被罚的“大头”,人身险公司的占比约三成。这是因为财险公司承担的业务横跨车险、责任险等多领域,违规行为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人身险公司也完全不能松一口气,近期数百万元的大额罚单频现。

 

据券商中国统计,2023年监管部分对保险公司处罚的一大特点就是处罚金额较高。

 

没有对比就看不出“伤害”——从2020年到2022年,保险公司收到的最高额罚金为338万元、255万元、215万元。但2023年却开出了3张500万元以上罚单,分别由人保寿险、华安财保资管、阳光财险吃下;另有400万元以上罚单2张,分别开给合众资产、新华资产;陆家嘴国泰人寿、英大人寿也受到了300万以上罚金的罚单。

 

引发险企频频被罚的还是以“老问题”居多。从公告的处罚缘由来看,人身险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销售误导、承诺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内控管理不到位等。为此,险企不仅需要着力提升代理人队伍素养、避免个人行为的违规,也应加强风控和培训。

 

另外一个显著趋势是,机构、个人进行双罚成为常态,也就是说在处罚保险机构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追责。对后者的处罚方式以罚款和警告居多,另外也包括但不限于撤销任职资格、禁业等,甚至还有被处以终身禁业。

 

 

4

严监管将成未来新常态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标志着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自那时起,金监总局就多次强调监管要“长牙带刺”,也就是敢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

 

2024年1月30日,金监总局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上也特意强调,机构将迎来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展望前路,全系统要坚决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时报分析指出,下一阶段保险行业在内的强监管、严监管总体态势不会改变。

 

恰逢“315”期间,作为无形金融产品的保险,销售规范问题也有了新的执行依据。3月1日,金监总局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开始施行。这一办法明确了谁能销售、怎么销售、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细节,进一步夯实了未来严监管的法律法规基础。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观点指出,短期来看这一管理办法可能造成中低端代理人销售收窄,但有利于行业加速出清落后产能;短期的阵痛有望化解为长期的增长动力,更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度。

 

地方监管也在行动。1月8日,金监总局辽宁监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销售管理,促进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公司将《销售办法》列入本公司和从业人员今年年末和明年年初的重点培训内容。在广东,金监总局广东监管局也在2月21日发布信息称指导该省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发布“银保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指引”,按八大类产品设计、营销材料等方面编制百余要点及典型案例,确保保险产品上市前展开消保审查。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