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在亏损中制定庞大扩张计划,分析师称其冒险且激进
作者:Jordan Sauer
来源:seekingalpha
作者系分析师、价值投资者。
火锅连锁企业呷哺呷哺近日股价大跌。此前该公司表示去年仍将录得严重亏损。但自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以来,呷哺呷哺的生意一直在好转,顾客们纷纷回到该餐厅。呷哺呷哺正在制定庞大的扩张计划。
对于这家台式风格的火锅连锁店来说,这几年过得很艰难,该公司“内讧”不断,同时疫情也对餐饮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过去两年,疫情使得该公司损失了6亿元人民币(约合8720万美元)。呷哺呷哺的市值已从峰值时的近300亿港元(合38.4亿美元)暴跌至略高于70亿港元。
该公司近日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预计呷哺呷哺2022年收入将下降23%,至47.2亿元。同时,该公司预计其年度净亏损将扩大至3.2亿至3.4亿元,与2021年的亏损额相比增长了13%至20%。这将是该火锅品牌自2014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录得年度亏损。
与许多餐饮品牌一样,该公司在疫情期间不得不关闭门店或调整营业时间。但由于仍需支付租金和工资,呷哺呷哺陷入了严重的赤字。为了减少损失,该公司调整了业务,并通过谈判减免了租金。随着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该公司预计去年下半年净亏损为4200万元至6200万元,低于上半年的2.78亿元。
但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呷哺呷哺的股价在盈警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下跌了20%,一度跌至6.8港元的三个月低点。呷哺呷哺与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削减表现不佳的门店,去年成功从亏损转为13亿元净利润。希望呷哺呷哺出现类似反转的投资者要失望了。
KGI Asia投资策略主管Kenny Wen表示,鉴于去年疫情造成的严重损失,呷哺呷哺的表现低迷显然是必然的。
他还指出,现在,整体市场存在风险厌恶情绪,在该公司股价从去年的2.84港元上涨至今年年初的逾10港元后,投资者开始套现。当该股股价开始下跌时,投资者不断抛售股票,这导致了呷哺呷哺股价呈现螺旋式下跌。
海外扩张
呷哺呷哺董事长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和品牌推广战略,在经历了多年的疫情困境后希望抓住经济复苏的机遇。
据媒体报道,该公司计划今年在中国增加230多家门店,以扭转疫情期间的收缩趋势。在这些新店中,120家将是呷哺呷哺品牌,70多家将是凑凑火锅店,还有20家烤肉店也将开业。截至去年6月底,该公司旗下连锁店仅剩下810家门店,比前一年减少了267家。
事实上,该公司在春节期间的营业收入增长了126%,翻台率几乎是去年12月的三倍。呷哺呷哺在二线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的表现尤其强劲。因此,在中国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进行扩张是合理的,但是海外扩张显得冒险且激进。
该公司的疫情复苏战略的第二部分是海外扩张,跟随火锅龙头海底捞的脚步。呷哺呷哺已经成立了一个部门来管理其海外业务,主要目标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自去年进入新加坡市场以来,该公司旗下的凑凑火锅品牌已经在新加坡开设了三家餐厅,第一家呷哺呷哺门店也于今年1月开业。该公司将于近日在中国台北试营业。该公司还瞄准了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市场。
在营销方面,呷哺呷哺与抖音、小鹏汽车和百度合作进行多元化的推广工作。此前,呷哺呷哺宣布将与刚刚进入在线外卖领域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合作来推广其业务。两家公司的会员平台将在5月前打通,外卖服务将在第三季度上线。
公司内讧
生于中国台湾的贺光启于1998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呷哺呷哺餐厅,提供台式风味的火锅。中国北方的顾客喜欢一群人一起吃火锅,但传统的台湾火锅使用的是由电力驱动的小锅。起初,这种商业理念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很陌生的,也未能取得成功。
但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改变了游戏规则。考虑到风险,很多顾客都想独自享用火锅,而不是与他人分享食物。因此这家公司名声大噪,投资者十分看好。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火锅连锁店。2016年,该公司宣布计划在4年内开设1000家门店,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净利润达到10亿元。但到2019年底,呷哺呷哺拥有1124家门店,但利润仍未达到目标,这为管理层的内讧埋下了伏笔。
2021年8月,该公司罢免了成功引领其上市的首席执行官,同时控制权回到了贺光启手里。当时的公告对首席执行官的业绩提出了批评,列举了任期内未能实现品牌目标的情况,并指出其在管理风格和战略上的分歧。
这也影响了投资者情绪,压低了呷哺呷哺的市值。该公司的市销率仅为1.63倍,远低于同行海底捞的2.83倍和九毛九的6.38倍。
分析师Wen 表示,“呷哺呷哺的股价下跌与近年来的管理层变化有关。在尘埃落定后,该公司能否恢复之前的估值,取决于其执行新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