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崛起!河南外贸如何突破2000亿大关?
引言
2025 年一季度,中原大地传来令人振奋的外贸捷报:河南省进出口规模突破 2042.6 亿元大关,以 28% 的同比增速在中部六省中一骑绝尘,全国排名跃升至第十位。
这一成绩不仅是对 2024 年外贸低迷期的漂亮逆转,更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河南在产业结构调整、开放平台效能提升、市场主体培育等多个维度所实现的系统性突破。
当人们探寻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的 “加速度” 密码时,一幅以改革创新为笔、以开放合作为墨的壮美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01贸易结构深度重构:从“一部手机”到“多极支撑”
曾几何时,河南外贸高度依赖富士康代工的智能手机出口,其进出口额一度占据全省六成以上。这种单一结构在2024年上半年遭遇重创——手机出口量同比下降38.5%,导致全省外贸增速一度探底至-23.4%。正是这场危机倒逼河南加速推进"换道领跑"战略,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已攀升至65%,其中电动汽车出口暴增138.6%至55.6亿元,成为最强劲增长极。
这一转变得益于"双轮驱动"的产业布局:一方面通过比亚迪郑州基地投产,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能突破30万辆,带动电动汽车出口规模跃升;另一方面,对传统优势产业实施"高位嫁接",以铝材出口为例,通过向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延伸,实现出口额同比增长34.1%。
与此同时,“新三样” 产品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的出口表现格外抢眼,同比增长 21.6%。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较低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河南出口结构完成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质变。
02市场主体扩容:结构优化激活增长潜力
外贸主体结构的优化是河南外贸取得突破的另一核心动能。2025年一季度,河南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9416家,同比净增853家,其中民营企业为第一大经济类型且进出口快速增长,从而形成以多家民营企业为塔基、266家进出口超5000万元企业为塔尖的"金字塔"结构。
这种梯度培育体系的背后,是河南省持续推进的 “千企百展” 拓市场行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全球 50 个重点展会,为企业搭建起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仅 2025 年一季度,即通过这些展会斩获了 200 亿元的新订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活力释放:其进出口额达1482.1亿元,以24.3%的增速超越外资企业,贡献率超七成。以许昌发制品、民权制冷设备等产业集群为例,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对接全球市场,极大带动了区域特色产品出口增长。
03开放平台能级跃升:保税区集群效应显现
作为内陆省份,河南通过打造"1+4+N"开放平台体系(1个自贸试验区、4个综合保税区、多个保税物流中心),构建起对外开放新高地。2025 年一季度的数据充分彰显了这些开放平台的强大效能:
-
新郑综合保税区作为河南开放平台的 “龙头”,进出口额达到 988 亿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 48%,其 56.8% 的增速远超全国同类平台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外贸的重要支柱。
-
开封综合保税区异军突起,以 133.4% 的惊人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节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
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增长 45.1%,有效推动了全省物流成本的下降,提升了河南外贸的竞争力。
这种平台集聚效应通过"区港联动"模式得到强化。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例,依托72小时全球货运圈优势,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在保税区内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为河南外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4市场多元化突破:“一带一路”贡献率近半
在传统欧美市场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河南通过"双市场战略"打开新空间: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988.7亿元,占比达48.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对印度出口暴增148.7%,成为最大增量市场。展现出 “一带一路” 沿线市场的巨大潜力。
-
RCEP红利加速释放,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609.1亿元,增速34.5%,高于整体27个百分点。河南的产品正借助 RCEP 的东风,在亚太地区市场不断扩大份额。
这种市场重构背后是"铁海联运+中欧班列"双通道建设的支撑。2025 年,中欧班列(郑州)持续扩线增量,同比增长 200%,并通过与钦州港合作,打通了东南亚方向的铁海联运通道,大大压缩了货物交付周期,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05政策工具箱迭代:从短期纾困到长效赋能
面对 2024 年的外贸困局,河南积极创新政策供给体系,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短期应急: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外贸企业的物流、信保、中信保等费用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缓解资金压力,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
-
中期培育:实施 “双百工程”,重点扶持 100 家龙头企业和 100 个出口基地。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它们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对出口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长期布局:出台《制造业 “六新” 突破实施方案》,明确计划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 30% 的目标。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河南外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这种"政策组合拳"效果显著,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进口激增14.2倍,显示高端制造产业链加速完善;未锻轧铜进口增长328.3%,反映新材料产业爆发式增长。新兴产业正成为河南外贸发展的新引擎。
06结构性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河南外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三重隐忧:
-
区域发展失衡问题。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贡献了全省 65% 的进出口额,而部分地市的增速为负,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
技术依存度较高。机电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仍超过 60%,自主品牌不足,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升级任务艰巨;
-
外部风险不容忽视。美国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管制升级可能对河南新兴增长点造成冲击,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外贸发展的风险。
面对挑战,未来破局需聚焦三大方向:
-
产业链纵深发展方面,推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从40% 提升至 60%,进一步完善本地产业链,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数字贸易赋能方面,依托郑州数据交易所,建设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跨境电商的运营效率和精准营销能力,推动数字贸易与传统外贸的深度融合。
-
制度型开放方面,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 2.0 版政策,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河南对外开放的制度型水平。
07结语
河南外贸的"加速度"绝非偶然,而是系统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工厂”的配套基地到“新质生产力”的输出枢纽,河南正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换赛道。
在双循环格局下,这个内陆大省正以"陆权复兴"的姿态,重塑中国对外开放新版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河南将继续书写外贸发展的精彩篇章,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河南智慧和河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