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04月29日

注册 / 登录

【财报深度解读】平安银行下一站,卖保险保平安?

【财报深度解读】平安银行下一站,卖保险保平安?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4297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近日,平安银行吃到巨额罚单引发行业聚焦。

 

7月24日收盘,平安银行报收11.26元,2023年年内跌幅近12%,且已经连续三年下跌,股价较历史高点24.65元腰斩都不止,近一年的涨幅在9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垫底。

 

与低迷的股价相伴的是接连不断的“罚单”。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平安银行(000001.SZ)涉10类违法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1848.67元,罚款3492.5万元。另外,平安银行12名工作人员,也收到了监管罚单。

 

无独有偶,不久前平安银行另一分行也遭到了处罚。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涉及价格违法案,被处罚款20万元。

 

与此同时,7月初,高盛针对银行板块发表了一系列研报,平安银行也涉及其中。据《券商中国》,高盛一份名为《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研报,抛出了一批耸人听闻的论调,其中称平安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巨大,占总资产的8%。虽然市场很快发现上述数据的错误和纰漏,但是7月初,平安银行股价还是随着板块整体震荡下跌

 

回眸平安银行股价,2021年一度冲上24.6元,如今已经缩水到11.2元附近,回撤幅度不止腰斩。

 

 

 

近期围绕平安银行的风波到底是怎么回事?细看财报,公司的房地产业务风险敞口究竟怎么样?近年拉动业绩的业务引擎这两年为什么失速了?新的明星项目“卖保险”靠谱吗?

 

 

3492.5万元缘何被罚?

 

 

7月,领到大额罚单的金融机构有平安银行、邮储银行( 601658.SH )和人保财险三家。其中,平安银行受到的处罚最重。

 

据监管披露,平安银行涉及10项违法行为,类型包括违反账户管理规定;其他危及支付机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危害支付服务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

 

对于银行业而言,此次处罚被视为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的信号。2023年,央行等各部门监管都加大了对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罚单下发,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罚没金额都较2022年进一步上升,这无疑将进一步捍卫清朗的行业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健康、合规发展。

 

 

房地产风险敞口为何受关注?

 

 

金融机构成百上千,高盛在报告里为什么拿平安银行的房地产风险敞口“说事儿”?

 

首先要明确的是,市场普遍达成共识,驳斥高盛的观点“平安房地产风险敞口占比达8%”是错误的。

 

拿最新的2023年一季度业绩计算,截至3月末,平安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853.07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945.61亿元,占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约为2.7%

 

即便选一个很大的“分子”来计算,公司房地产相关的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220.93亿元;资产总额5.456万亿元。照此计算,用3220.93亿元除以5.456万亿元,可计算出所谓“房地产风险敞口”约为5.9%。

 

“不管怎么算,也无法得出平安银行地产风险敞口为8%的结论”——《券商中国》在分析文章中这样写道。《证券时报》也发声表示:“误读中资银行基本面不可取。”

 

在市场发现研报漏洞后,高盛旋即也做出回应,称“并非唱空银行股,下调一些银行的评级也并非渲染悲观环境”。

 

那么平安银行的房地产相关业务和风险情况的真相是什么?

 

平安银行的财报中,向投资者和市场阐释了公司的房地产风险管理情况,其中第一条就提到了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的提升。所谓对公贷款,就是指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向企业法人、单位等用户发放的贷款。

 

在2022年年报中写道,公司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这部分余额2835亿元,从总量上看,较2022年末减少了54.39亿元,降幅近2%。其中,房地产开发贷927亿元;经营性物业贷、并购贷款及其他合计1908亿元,以成熟物业抵押为主,平均抵押率48.3%,95%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公布的对公房地产不良率攀升,在2022年末达到了1.43%,比2021年财报里公布的0.22%提升了1.21个百分点。最新的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平安银行的对公不良率总体在低位环比继续改善10bp至0.51%,房地产贷款不良率1.22%,环比下降 0.21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平安银行,整个金融业的房地产业务的风险如何演化,仍将取决于房地产行业本身何时完成“告别旧增长模式、向良性循环的新模式转型”的阵痛期。正如平安银行财报中总结,2022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拿地、开工、投资、销售等环节悉数承压,但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政策利好不断,房企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对公做精”是平安银行近年来提出的转型方针之一,可以确定的是,妥善处理房地产业务风险仍将是这个课题下最重要、最受市场关注的细分方向。

 

 

业绩引擎动力减退

 

 

银行的业务大致分为“对公”和“零售”两大块,前文提到的对公房地产就是典型的对公业务,也就是面向企业法人、单位等开展的业务。与之相对,“零售”业务就是商业银行以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

 

平安银行的策略方针“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就将对公和零售业务并举提及。

 

但是通常而言,对于一家银行,往往需要在“对公”和“零售”做出重心选择,换句话说,想要对公和零售业务两翼齐飞,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九家上市股份行中,招行有“零售之王”的称号,浦发也曾被称为“对公之王”。

 

按照这个拆解思路,我们来看平安银行的业绩——

 

2022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规模(AUM)接近3.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对公客户数61.5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55万户,增幅20.7%。

 

在业绩会现场,平安集团总经理、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点评道:“今年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第七个年头,转型发展之路依旧朝气蓬勃、充满干劲。”

 

但与颇为乐观的发言相对、甚至有些蹊跷的,却是发生在2022年中的一阵平安银行零售业务降薪传闻风暴。

 

当时,平安银行“零售条线递延奖金调降40%”的消息引发行业强烈关注,据当时《券商中国》报道,当时有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员工表示薪酬里的奖金部分变少了,不知年底能不能补回来;而《财联社》的信源则表示,当时是因为零售部门业绩未达标,所以三季度递延奖金按6折、即调降40%发放。

 

一面是高管口中的“朝气蓬勃”,一面是员工降薪,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究竟怎么样?我们还是从数据里来找答案。

 

零售业务作为拉动平安银行业绩的“引擎”,其“动力”正在衰退。BT财经发现,据公司2022年发布的财报,当年零售金融业务营收从2021年的982亿元上升到了1030亿元,但占比却从58%下滑到57.3%。零售业务的净利润总额更是出现了下滑,从215亿元下滑至198亿元,占比从59.2%大幅下降至43.6%。

 

从资产总额的角度来看,2022年零售金融业务的资产总额增速为7.3%,慢于批发金融业务和其他业务。

 

 

 

不良率方面,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资产质量也值得注意,不良率呈现“抬头”的趋势。据中泰证券整理的数据,2022年全年,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按揭贷款、新一贷、汽车金融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等分项,其不良率在横向比较中均为较高水平。2023年第一季度几乎延续了这一趋势,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同比上升0.73个百分点,新一贷不良率同比上升0.65个百分点,汽车金融贷款不良率也来到1.53%的高位。

 

 

 

零售业务为何承压?何时能够缓解?机构给出的分析还是“要看大环境”。

 

据中泰证券研报解读,经济下行对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的影响仍在持续,个人客户的还款能力暂未完全恢复。对此,平安银行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对贷前政策的检视频率、严格把控客户准入、积极拓宽催清收渠道等,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动能重启,经济逐渐复苏,个人贷款资产质量也将企稳向好。

 

不过除了静待宏观继续回暖,零售业务的同行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平安银行的对手既包括国有大行、其他股份行,也包括地方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也瞄准了零售业务的潜力,想要分食市场份额。例如2022年岁末,地方银行大多早早开始蓄力,准备靠提前布局抢先2023年“开门红”先机,以存款、贷款等业务作为备战重点。

 

 

“卖保险”成了新明星项目?

 

 

在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之外,依托着中国平安的经验和优势,平安银行有意在财富管理、尤其是寿险市场把握住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对公司持股比例达到49.56%。

 

2021年下半年,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新银保”,希望通过打造一支“懂保险的新财富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金融资产配置服务。

 

从业绩结果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业务已经可以撑起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代理保险占比财富管理手续费56%,环比大幅提升25.3点,占比超过代理基金成为平安银行财富管理结构里的第一大贡献来源。

 

 

 

不过从绝对体量来看,代理保险在内的财富管理手续费,在营收中的占比在2023年Q1为5.2%,对整体业绩的拉动效应有限。

 

回到业务本质上来看,亦有市场观察者发声认为,结合近年来中国平安大量裁减寿险代理人规模来看,平安银行在银保渠道上却疯狂扩招,二者如今“牵手”,是“平安保险卖不动,找来自家银行来带货?”甚至有声音指出,平安银行的“新银保”团队是披着“银行编制的保险团队”

 

来自用户的投诉,以及开展该项业务的合规性,也是投资者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经有消费者指出,平安银行“电话销售忽悠我买保险”。

 

 

 

合规方面,BT财经注意到,平安银行曾经因搭售保险产品被罚的消息见诸报端。“中华网财经”等媒体2022年3月曾报道,中国银保监会海南银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分行因“借贷搭售保险产品”,被海南银保监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处以10万元处罚。

 

除了上述业务问题,平安银行也面临着行业共通的问题,例如息差收窄、资本市场波动。在券商针对平安银行的研报中,常见“静待经济修复弹性”、“等待复苏,为起跳蓄力”等字眼。除了静待环境改善,投资者和市场无疑更期待公司主动出击、深化转型,跑出超过市场和行业的表现。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