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2月22日

注册 / 登录

【行业深度研究】谁来接盘“接盘侠”张近东?

 

 

作 者 | 梦萧

正文共计3741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不管苏宁能否走出低谷,张近东这样的经营方式都需要反思了。

 

近几日,苏宁“破产”的消息几乎刷屏。大小媒体争相报道苏宁“破产”,接着苏宁又辟谣称“此苏宁”非“彼苏宁”,但不管是哪个苏宁,苏宁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绝非好事,张近东这位曾经的零售大佬也被再次聚焦。

 

据《华夏时报》报道,苏宁正式回应“破产”传闻,称既不是破产也跟上市公司没关系。据报道,苏宁方面称“三家‘破产’传闻公司持股苏宁易购的比例非常低,三家公司的高管早不参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同时三家公司为债务重整而非破产重整。”

 

 

但是这种回应和法院公告有一定出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清晰显示,苏宁置业、苏宁控股和苏宁电器的案件都是破产案件。即便这三家公司和苏宁易购的关系不大,但三家公司都和张近东有关,且都被列入破产案件。

 

 

这是不是意味着苏宁易购的“破产”?显然也不是,苏宁电器、苏宁控股、苏宁置业,这三家被列入破产案件的公司创始人都是张近东,从股权结构上看,张近东持有苏宁控股51%股份,持有苏宁电器50%股份,持有苏宁置业55%股份。这三家公司张近东都是大股东,同时这三家公司还都是苏宁易购的股东,其中苏宁控股持股2.75%,苏宁电器持股1.4%。

 

只是如今的苏宁易购已经不是张近东的,早在2021年,苏宁易购陷入严重资金危机时,苏宁易购就已经换了“主人”,当时阿里系和江苏、南京国资紧急入局,88亿混改注资,张近东失去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董事长一职让位于阿里系。

 

也就是说破产案件的三家公司都是张近东的,和张近东失去控制权的苏宁易购关系并不太大。只有属于张近东的苏宁“破产”了。

 

正如苏宁回应的那样,苏宁易购其实今年经营还算不错,已经扭亏为盈。

 

从宇宙接盘侠到“破产”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几年前的张近东风光无限。

 

在2008年11月老对手黄光裕入狱后,苏宁电器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在2009年至2010年这两年,苏宁成为真正零售巨头,当时刘强东还在摸索电商模式,黄光裕身陷囹圄,新老对手都不是张近东的对手。

 

2011年,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的46亿元,是国美的两倍多,在业务规模、门店数量上也全方位碾压了国美。张近东也在2010年高居中国富豪榜第四位,马化腾、王传福的财富都和他有近百亿的差距。

 

 

此后张近东以“朋友路线四处撒钱”,2015年8月1阿里用约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云商,同时苏宁以约140亿元买阿里股票。阿里和苏宁进行了联姻,马云也和张近东成了好哥们,一起看球一起投资足球。

 

2016年苏宁收购欧洲百年豪门国际米兰;2017年200亿投给当时宇宙第一房企,两位老板为此还喝起了“交杯酒”;2018年收购了万达百货,只为解王健林燃眉之急;2019年收购身处于困境的家乐福中国……成为当时人人称道的“商界第一义气”。

 

 

而张近东自身的主业却一片惨淡,当时苏宁易购、苏宁支付、苏宁金融等一切与电商相关的业态都已经具备,还开发了苏宁酒店、苏宁阅读、苏宁旅行、苏宁彩票、苏宁天气等社交软件,但摊子铺得太大,业态种类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成功。

 

张近东还信奉买买买模式。用3.34亿美元控股PPTV、2.73亿欧元拿下国际米兰俱乐部68.5%股权、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95亿元入股万达、140亿元投资蚂蚁、200亿元投资恒大,以及收购红孩儿等等,张近东的思维或没有跟上时代,被苏宁收购时母婴电商红孩儿是行业一线,很快变成了三线,如今已经泯然众人矣。

 

入主欧洲百年豪门国米8年,总投资约9亿欧元,从竞技来说,苏宁的投资可谓是物有所值。在这8年间,国际米兰总共拿下2个意甲冠军,2个意大利杯冠军,3个意大利超级杯冠军。两次打进欧冠决赛,成为比肩皇马、拜仁和利物浦的伟大俱乐部。但因苏宁玩的是高杠杆,导致现金流断裂被橡树资本收割,最终苏宁拿回6.3亿欧元,亏了2.7亿欧元。

 

张近东的一系列收购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反而成为亏损的根源,从十年前的买买买,到如今的卖卖卖,也未能阻止张近东财富的迅速蒸发。

 

《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张近东财富为80亿元,排名第2895位,比2023年下滑了1010名。2020年张近东的财富为1020亿元,全球排名102位。四年时间,张近东的财富蒸发了940亿元。最新的中国富豪榜前一百位已经找不到张近东的名字。此时张近东的财富进一步缩水至65亿元。

 

 

据法院披露,这苏宁控股、苏宁置业和苏宁电器三家公司总负债超过1344.79亿元,资产与债务严重失衡,张近东或要“破产了”。

 

祸起苏宁小店?

 

2012年那场轰动一时的“815电商价格战”,成为了苏宁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刘强东正式向张近东“宣战”,喊出“三年零毛利”的口号,张近东毫无准备下仓促应战,但其电商领域的薄弱,技术基因的先天缺失,商品丰富度不够,根本不是深谙电商之道刘强东的对手,2014年,京东反超苏宁,自此一骑绝尘,苏宁再难望其项背。

 

自2014年败给京东开始,苏宁迅速走上了下坡路。自此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每年都是负数,2014-2020年,其主营业务累计亏损超157亿元,而投资收益却高达513.9亿元。这种明显的财务调节手段根本无力阻止股价的下滑,从2015年23.14元的高点一路跌至1元左右,截至2月11日,2022年5月被披星戴帽的ST易购股价只有2元,市值蒸发了91.4%。

 

苏宁之前以“拆东墙补西墙”模式,在短期内维持了财务的表面繁荣,看似高妙,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饮鸩止渴,埋了一颗大炸弹。随着阿里股票的逐步清仓,以及债务的不断高企,苏宁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最终难以为继,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企业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其实张近东也不是没有尝试改变,苏宁小店一度是张近东翻盘的希望。2018年迅速扩张的苏宁小店门店,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了数千家门店,全年门店总数近9000家。

 

但无序的扩张成为压垮张近东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拥有庞大的门店数量,却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门店选址欠佳、商品定位不准确,最终单店亏损严重,许多门店的销售额甚至无法覆盖运营成本。2018年1月至7月,苏宁小店营收1.43亿元,亏损2.96亿元。同时庞大的门店数量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支撑,这一点上张近东明显准备不足,致使供应链失控,大量商品积压或缺货,消费者购物体验急剧下降。

 

本想凭苏宁小店逆袭的张近东在撑了7个月后,背负着6.53亿元的负债后被迫剥离,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苏宁小店不再纳入苏宁易购合并财报,从而减轻了苏宁易购的业绩负担,通过“割肉”,还为苏宁易购2018年增加了3.03亿元的净利润。但这一失败的尝试给张近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扭亏为盈下的反转

 

苏宁易购易主后,终于扭亏为盈。

 

2024年苏宁易购的表现整体不错,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25.8亿元、132亿元和122.4亿元,尽管营收均为下滑,但整体净利润却大幅提升。分别为-9687万元、1475万元和5.992亿元,第一季度的亏损也相比上一年同期有所收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则扭亏为盈,但依然未能扭转2014年起的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局面。

 

 

2024年前三季度,苏宁易购的毛利率高达21.65%,创苏宁易购上市以来新高,2019年至2024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11.18%、16.46%、19.77%和21.65%,毛利率呈逐渐提升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的苏宁易购净利率为1.49%,2019年以来同期首次为正,相比上一年同期的-5.87%提升了7.36个百分点。

 

2019年,苏宁易购营收2692亿元,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零售行业首位。从2019年开始苏宁易购的营收直线下滑,2023年营收下滑至626.3亿元,不足2019年的四分之一。2020-2023年,苏宁易购的亏损金额分别达到了42.75亿元、432.65亿元、162.22亿元、40.89亿元,四年合计净亏损高达700亿,几乎把30年的家底都快亏光了。2021年,苏宁易购成为当年A股“亏损王”。张近东无力回天,逐渐失去苏宁易购的控制权。

 

2024年,苏宁剥离了非主营业务,以1000万元忍痛出售了42.5亿元收购的天天快递,集中精力聚焦家电核心业务。同时实行严格的费用管控,进行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苏宁易购总费用同比下降24.23%。通过积极推进资产处置、债务化解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为苏宁易购带来18亿元至20亿元的收益,有效减轻了财务负担,也成为2024年前三季度扭亏为盈的关键。

 

此时的张近东,表面上已经不是苏宁易购的实控人,阿里系的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0.23%为第一大股东,张近东持股17.83%为第二大股东。但不要忘了张近东还是苏宁控股和苏宁电器的实控人,这两家公司分别持有苏宁易购2.77%和1.41%的股份,三者相加持股比例达22.01%,远远超过阿里系,这或许是张近东未来反转的可能所在。

 

 

其实很多人将张近东和苏宁的“溃败”归咎于恒大和万达,这就有失偏颇,张近东真正的失败是在电商时代转型较慢以及多元化的失败,2014年至2024年是张近东失去的“十年”,也正是这十年让京东成了巨无霸,当年的刘强东已经成为张近东无法赶超的大山,而此时,张近东和苏宁的当务之急却是活着。

 

下一步,张近东如何应对,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