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2月22日

注册 / 登录

2024 汽车行业舆情观察:变革与挑战交织

 

编者按

 

2024 年,汽车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经历着深刻变革,一系列热点舆情事件折射出行业的风云变幻,也反映出消费者与市场对汽车行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从新兴势力的崛起与困境,到传统巨头的转型与挣扎,从技术革新的突破,到市场格局的重塑,这一年汽车行业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着各方神经。

 

新势力崛起与困境:小米汽车的高光与极越汽车的危机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集团携 SU7 强势进入汽车市场,发布会由雷军亲自主持,其以 “智能科技” 与 “卓越驾驶体验” 为核心卖点,迅速吸引了市场目光。发布后 24 小时内大定达 88898 台,成绩亮眼。小米汽车的入局,不仅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活力,也让人们看到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潜力与创新能力,引发行业对智能化汽车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然而,并非所有新势力都如此幸运。2024 年末,极越汽车深陷 “关停解散” 传闻,引发轩然大波。先是网传大规模裁员、主要负责人离职,后又传出股东不再投资、拖欠供应商款项等问题,CEO 夏一平甚至遭到员工围堵。尽管极越官方多次澄清并努力解决问题,如吉利和百度为员工缴纳社保、政府部门介入协商、按照 “N+1” 标准提供经济补偿等,但这一事件仍对极越汽车品牌形象造成极大损害,也让外界对新势力车企的生存发展环境产生更多担忧,凸显新势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资金、管理、市场份额等多重挑战。

 

价格与市场份额博弈:特斯拉价格战与行业格局之变

 

特斯拉在 2024 年全球范围内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 20%,在中国市场也加大产能布局,计划在上海超级工厂新增生产线,年产量预计提升 50 万辆。特斯拉的降价策略,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其他车企则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纷纷调整价格策略或推出新车型应对,整个汽车市场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漩涡,市场份额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与此同时,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 1000 万辆,中国品牌市占率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双过半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在这一过程中,燃油车市场份额下滑明显,合资品牌困境凸显。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突破 65%,合资品牌却持续下滑,尽管合资品牌积极推出新车并强调电动化转型,但多数新车市场表现未达预期。技术落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弥补短板,合资企业开始积极寻求与中国供应商合作,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

 

政策推动与产业整合:以旧换新与新势力分化

 

2024 年,相关部门持续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全年促销达 580 万辆。这一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加快老旧车辆淘汰速度,促进汽车产业更新换代,受到消费者和车企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下,新势力车企持续分化,产业加速整合。部分头部新势力车企销量稳步增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与产品线,如理想、埃安等;而部分新势力车企则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这种分化加速了产业整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行业洗牌,未来新势力车企发展方向与市场格局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行业回顾与未来探索:大众合资 40 年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2024 年是大众与中国合资 40 周年,40 年来大众在中国市场取得辉煌成就,也见证中国汽车产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全过程。借此契机,行业对汽车业中外合资 40 年历程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探讨合资模式的经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汽车产业国际化合作提供参考。

 

在技术创新与交通变革方面,多地启动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探索智能交通新生态。该试点将车辆、道路和云端技术融合,旨在提升交通效率、增强交通安全,是汽车智能化和交通领域的重要创新实践,被视为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2024 年汽车行业热点舆情反映出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传统汽车面临挑战,新势力车企机遇与危机并存。未来,汽车行业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政策引导下不断变革发展,走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