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19日

注册 / 登录

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银行积聚发展新动能

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银行积聚发展新动能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3251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显示,北京银行业绩稳健,资产规模继续领跑城商行。北京银行保持强韧增长势头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它的股价能够节节攀升、获得机构青睐?答案就在北京银行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践之中……

 

截至5月28日,北京银行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股价上涨近33%,涨幅位列17家A股上市城商行前茅,在整个银行版块42家公司里亦能排在前列。

 

北京银行的市值坐稳千亿元。它如此受到市场认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从业绩入手,看一看经营数据透露出哪些信息。

 

 

1

经营稳健、业绩亮眼

 

 

 

新近公布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显示,北京银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不良率继续下行。

 

根据2023年年报显示,北京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7.11亿元,同比增长0.66%;实现归母净利润256.24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49%;净资产收益率ROE9.32%。

 

4月末,北京银行发布的一季报显示,该行营收176.90亿元,同比增长7.85%;归母净利润78.64亿元,同比增长4.95%。在营收、利润增长较年报双双增长之余,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2.39%,盈利水平保持在稳健水平。

 

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10.65%至3.75万亿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资产规模达到3.89万亿元。

 

细看北京银行贷款、存款规模数据,二者增长均保持强劲。

 

资产端,2023年北京银行信贷投放力度保持在强有力水平,对公贷款表现亮眼,零售贷款的增速优于同业水平。截至2023年末,该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2024年一季度末,该行贷款总额2.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18%。

 

负债端,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的存款本金总额同比增长8.18%至2.07万亿元。其中,存款规模达到6157.3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4.5%,储蓄存款成本降低了6个BP。

 

业绩的另一个亮眼之处在于该行非息收入的两位数增长。2023年,北京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为163.61亿元,同比增长10.41%,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继续提升,达到24.5%。未来,北京银行还将以财富管理、银行卡等多项轻资本业务作为增长重点,加速轻资本转型,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北京银行也持续推进新零售战略转型。2023年该行实现零售营收243.9亿元,同比增长10.21%,在全行的业绩贡献占比为37.7%,零售盈利水平、规模贡献稳步提升。

 

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在2023年也保持稳健。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32%,较2022年下降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升至216.78%,较2022年上升6.74个百分点,强化了风险抵补能力。

 

在分红方面,据北京银行4月12日发布的公告,2023年该行现金分红率达30.28%,每股分红0.32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67.66亿元,近三年现金分红率均超过30%。

 

 

2

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作为。

 

据北京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继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了“速赢项目”,深耕三条重要产业链:清洁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这三大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

 

北京银行以产业链布局为导向,从上下游链条关系、G-B-C 端、区域产业布局等多维度进行业务渗透,实现业务上量提质,带动对公客群结构优化、业务规模增长。

 

更直观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银行聚焦制造业等战略领域加大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贷款余额1527亿元,增速24%。

 

聚焦新质生产力,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新质生产力引领时代发展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的跃迁方向,是科技创新的价值路径。新质生产力,对应新的经济范式、新的产业质态,将催生新的资产类型、新的融资需求,需要金融创新思维模式和产品服务。”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北京银行前瞻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启动“专精特新·千亿行动”计划,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近1.3万家,较年初增长125%,贷款余额729亿元,较年初增长187%。

 

2023年3月,北京银行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产品“领航e贷”,不断打磨优化,额度最高达2000万元,期限最长3年。经过一年时间,“领航e贷”累计授信超600亿元、户数近7000户,成为北京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拳头产品”。在“领航e贷”发布一年之际,该行升级推出4.0版本,并全新推出“统e融”平台,配套专属权益,实现新客审贷、到期续贷、存客提额一站式服务。

 

 

 

同时,北京银行打造GBIC²组合金融服务模式,形成政府金融服务、商行金融服务、投行金融服务和公司金融服务、消费者金融服务的有效链接和高效联动,提供优质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北京银行的组合金融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能量优势。

 

 

3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用“五篇大文章”锚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北京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金融强国建设所需、竭尽北京银行所长,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力以赴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首都科技金融的“先行者”、中关村科技金融的“开拓者”,北京银行始终把发展科技金融作为重点经营方向,不断升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之路。2023年,北京银行新增16家“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2592.36亿元,较年初增长33.10%。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054.81亿元,较年初增长462.45亿元,增速17.84%。产品创新上,北京银行推出了针对应用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的高新区优质科技企业,推出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创新积分贷”,打磨出成套的产品矩阵,赋能更多科技企业发展。

 

绿色金融方面,北京银行持续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入围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合作银行,发布基于可量化环境效益的碳账户挂钩贷款产品“京行碳e 贷”;打造服务京津冀企业的“碳惠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截至2023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560.47亿元,较年初增长457.44 亿元,增幅41.47%。2024年一季度末,该行公司绿色贷款1799.17亿元,持续赋能绿色发展。

 

普惠金融方面,北京银行实现扩面增量。该行打造了数字普惠金融体系,2023年,上线北京银行“小巨人”APP3.0版,升级线上产品谱系,推出“流水e贷”“金粒e贷”“文旅e贷”“营商贷”等多款线上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315.16亿元,较年初增速34.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4.9万户,较年初增长16.6%。2024年一季报显示,北京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703.75亿元,普惠金融质效持续提升。

 

 

 

养老金融方面,北京银行积极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把握个人养老金业务首批展业机遇,北京地区个人养老金账户数率先突破百万,持续保持区域领先优势。提升适老化金融服务水平,线上开发“尊爱版”手机银行,线下设立“长者驿站”特色服务网点,提供暖心陪伴式养老金融服务。

 

数字金融领域,北京银行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加快业务变革、深化组织变革,建成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打赢数字化转型首个“三大战役”,并乘势启动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数字京行”开始由“夯基垒台”阶段步入“加速蝶变”阶段,前瞻打造“AI 驱动的商业银行”,推动“数字京行”实现“换道超车”。

 

未来,北京银行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全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深化各领域变革创新,全力做好风险防控,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不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创造新价值。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