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19日

注册 / 登录

【行业深度研究】2024年,中信证券有点烦?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3874,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在券业干一月,抵过其他行业干一年?”

 

截至4月7日,在A股四十余家上市券商中,已有23家券商披露2023年年报。其中,券业“一哥”中信证券(600030)的人均薪酬位居榜首,再次被媒体聚焦。

 

虽然这23家只是上市券商的一半左右,但头部券商中的顶流几乎均已披露去年年报及薪酬数据。但与此前的头部券商人均薪酬动辄超过百万元相比,缩水了不少,这意味着令外界争议的券商“人均百万年薪”或已成过去式。

 

券商的日子不好过了?以“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为样本或可管中窥豹。

 

3月27日,A股大盘再度失守3000点,“聪明钱”北向资金净流出。这一轮站上3000点仅仅只持续了19个交易日,不安和焦虑的市场情绪再次蔓延开来。

 

当日盘后,投资者们又打开了“找原因”模式。在接连排除了ETF期权交割、转融券卖空等技术性原因后,市场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券商一哥”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带头砸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市场亟需信心的时候,被指“带头砸盘”可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指控。当天,“中信”还成为了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第六名的关键词。

 

但真相是什么?最近中信证券为什么成为了众矢之的?

 

 

1

被指“砸盘”后火速回应

 

 

就3月27日的大盘下跌,当时有自媒体归咎于中信证券“从市场上抽走了2.2万亿元的活水”“卖空2833亿元资产”,还嗔怪“中信证券保荐的IPO项目70%破发”。

 

为此,3月28日,中信证券火速在官网声明,表示关注到自媒体、个人账号等发布和传播的虚假不实信息。声明称,上述言论与事实相悖,严重损害了中信证券声誉,也不利于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大型券商都会被指“砸盘”,尤其是来自中小投资者的指责。中信证券更是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遭遇一次“砸盘指控”,例如2023年11月在投资者论坛上曾被发帖指“A股的做空幽灵”,2011年《南方日报》也报道过当年9月26日中信证券自营盘抛售中国平安( 601318.SH )股票逾亿元。此外,中信证券上海溧阳路席位是市场上广受关注的游资席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仍被不少投资者误解为“带头做空”的罪魁祸首,股民居然势要发起中信证券销户潮。

 

据央广网报道,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中信证券2024年前两月销户数量达1.6万户,对此中信证券多个网点的营业部工作人员指出销户其实是正常业务操作,且网络传言的数据有明显的错误和纰漏。

 

 

2

“券商一哥”专业信誉动摇?

 

 

如果仅仅是空穴来风的“小作文”,那中信证券肯定可以用坚定辟谣甚至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声望。

 

但是,同期发生的另外三件事情,或让这位“券商一哥”的信誉蒙尘。

 

第一件事,是公司被监管现场督导,竟然引发市场一片叫好。据《中国新闻周刊》,这一事件起源于正寻求赴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联纲光电对问询函的回复报告。当时深交所关注到公司“实控人家族持股比例较高”并提出质疑。天眼查数据显示,联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徐耀立、徐耀志和兄弟二人名下的深圳市耀文实业有限公司。

 

但联纲光电在回复中认为公司内控没有问题。中信证券作为保荐机构,也完全站在了联纲光电一边——这样的行为被视为与深交所的“硬刚”。随后中信证券股价大跌,深交所也公告称为进一步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决定对中信证券现场督导。

 

为什么这样的结果引发普通股民一片叫好?就事论事,上市前联纲光电实控人家族合计控制公司高达98%的股份,如此“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是对中小投资者构成潜在不利的因素。此时,股民显然更希望中信证券作为“看门人”站在自己一边,但事与愿违。

 

第二件事,是中信证券就天山股份( 000877.SZ )重大资产重组业绩承诺未实现,向投资者致歉。事情要追溯到2020年8月,天山股份披露收购计划,大手笔扩大在水泥行业的资产,近千亿元的总对价金额是A股史上第三大并购案。吃下这一笔大单业务的就有中信证券。当时,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发布对该并购关联交易资产过户情况的独立财务顾问审查意见。

 

2021年3月,天山股份与交易对手方签订减值补偿协议和业绩承诺补偿协议,承诺2021年度至2023年度的累计净利润为355.18亿元。真实的经营情况已经于近期揭晓,业绩承诺资产在上述三年的实际金额为137.27亿元,完成率仅为38.65%。对此,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均表示,对本次交易未实现业绩承诺深感遗憾,向广大投资者诚恳致歉。

 

据界面新闻,有从事并购业务的投行从业者这样分析。这一笔中信证券参与的“蛇吞象”收购支付资金95%是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进行,资产减值和亏损部分可能是由公司和中小股东一起承担。

 

第三件事,是中信证券密集、频繁的撤回保荐的IPO项目。据中新经纬,截至3月23日,今年券商IPO上市的保荐项目主动撤回的有78个,其中中信证券的项目数量位居行业榜首,为31个,其中主动撤回的有7个,撤回率高达22.58%。

 

如此高的撤回率,也引发了市场热议:中信证券等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如何压实?中信证券的工作是否足够专业、勤勉、尽责?如今,“券商一哥”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市场紧密关注。

 

 

3

主要业务板块全线下滑

 

 

中信证券陷入“小作文”困扰和专业度质疑的同期,也是公司发布年度业绩的关键节骨眼。

 

最新的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中信证券几乎全部的业务板块都出现了经营下滑。

 

3月26日,中信证券披露2023年年报,总体来看,营收、利润双双下滑。全年公司实现营收600.68亿元,同比下降7.74%;净利润为197.21亿元,同比下降7.49%。这也是中信证券2021年营收、利润双双到达巅峰后,营收和利润第二年双双下滑。

 

 

 

细分到业务板块来看,中信证券可以分为“收费类业务”和“资金类业务”两大块。

 

“收费类业务”中,从大到小,包括了年收入102.2亿元的经纪业务、98.5亿元的资管业务和62.9亿元的投行业务,三者同比分别缩减了8.5%、10%和27%。

 

可以看到,公司投行业务的收入缩水非常明显。据国联证券3月27日发布的研报统计,按发行日来看,2023年中信证券累计IPO规模500亿元,同比大幅缩减了67%;IPO数为34家,和2022年同期减少了24家。但IPO缩减是行业面临的整体问题,以市场份额来看,中信仍然是“券商一哥”,它的再融资规模、债承规模也均位于行业第一、且录得同比增长。

 

“资金类业务”中,投资业务成为全年几大业务板块里唯一的亮点,2023年累计实现投资净收入(含汇兑收益)223.8亿元,同比增长21%,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较年初大增16%来到6578亿元。另外在“资金类业务”里,还有一块信用业务承压,2023年收入40.3亿元,同比下降31%。

 

中信证券的业绩表现在行业里颇具代表性。据中国财富网4月初盘点的22家已发布年报的券商业绩来看,全行业的经纪、投行等业务都出现了下滑态势,相比之下自营业务既成为了业绩支柱、又是决定券商表现的“胜负手”。而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里,有体量优势的中信证券能够吃到“马太效应”的红利,218.46亿元的自营业务体量遥遥领先于华泰、中金等其他头部券商,更“秒杀”一众中小券商。

 

不过从增速来看,后来者来势汹汹。已发布年报的大型券商中,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的自营业务收入同比高达93.65%、76.58%,中信证券如若想要守住行业地位,仍需警惕后来者居上。

 

身为“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不仅是业务体量最大的券商,也是薪酬最“豪横”的金融机构之一。因此,每年公司发布财报时,它的人均薪酬也都会成为市场热切关注的议题。

 

2020年后,尤其是证券业协会在2022年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等文件指引下,曾经拿着羡煞众人收入的券商等金融机构,被要求健全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此后数年,券商行业的薪酬开始下行。

 

据多家媒体统计,截至4月初已公布年报的25家券商中,中信证券仍旧以人均每年77.59万元的高薪排名第一,但同比出现了3.39%的缩水。

 

 

4

向海外寻求业绩增量?

 

 

在投资市场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IPO回暖尚未出现实质性拐点的当下,中信证券未来增长的潜力在哪里呢?多家机构认为海外业务和显示出的潜力是此次中信证券年报的亮点。

 

财信证券3月27日发布的研报注意到,从境外业务收入来看,中信证券2023年实现的94.04亿元境外业务收入较2022年同比增速达到14.78%,这相对于整体缩减的营收而言是很不错的增速。2023年,中信证券国际实现营收1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9%,净利润2.46亿美元,同比高增96.52%、接近翻番。

 

国信证券同日发布的研报也指出,中信证券在海外业务加大布局,预计公司将加强境内外资金统一的调度管理,通过跨境衍生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等方式,加大海内外一体化布局,并看好公司在香港和东南亚的业务持续加强。

 

中信证券资管业务能否继续突破也是重要看点之一,并且有券商行业风向标的意义。2023年,全新的业务单元“中信证券资管”正式开业,香港资管平台还成功发行了两只公募。公司年报还透露,中信证券资管将会积极推进公募牌照的申请,如果成功将进一步夯实中信证券的全牌照优势。

 

另外中信证券还控股着大型基金公司华夏基金。据天眼查数据,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62.2%的股份由中信证券持有。截至2023年末,华夏基金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84%,是一家规模仅次于易方达的大型基金公司。

 

从莫须有的“小作文”,到监管现场督导引发市场叫好、为客户重大资产重组业绩承诺未实现而道歉、密集撤回IPO等事件令公司专业度和信誉略显失色,中信证券似乎在2024年开年正在遭遇“流年不利”。

 

但毋庸置疑的是,正处在暴风眼里的中信证券,仍是体量规模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巨头。它能够保持定力、走出风雨吗?一季度才刚刚结束,2024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中信证券去书写答卷。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