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解读】矢志不渝:透视中信银行公司金融如何将服务实体经济做到极致?
作 者 | 庆秋
正文共计5700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中信银行“不止于金融”的业务逻辑正在开花结果。
过去一年,中国的银行业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十字路口,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反复冲击的内外部形势,愈发需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本质,打造更具韧性的发展曲线,才能穿越周期、走向未来。
在此背景下,中信银行交出了创记录的2022年财报答卷。
2022年,中信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8.5万亿元;营业收入达2113.92亿元,较上年增长3.34%;净利润达621.03亿元,较上年增长11.61%;资产质量指标持续向好,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7%,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重回200%以上,上升21.12个百分点。同时,中信银行的股价和市值涨幅持续跑赢大市,在国内上市银行同业中名列前茅,可谓“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中信银行方合英行长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中信银行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充满信心的新阶段,不仅多了一份“自信”,“底气”也越来越足。方合英行长还表示,这份“底气”,来源于越来越扎实的基础和越来越积聚的发展势能。
面对多重挑战,中信银行到底凭借什么从一众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
抓牢“金芝麻”
“大企业如同西瓜,中小企业好比芝麻,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西瓜必然会越来越少,而芝麻却可能改变成‘金芝麻’。”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关注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将是银行势在必行的业务转型。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支撑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小企业市场也是最不容忽视的市场。从另一个角度看,大企业也是由小企业成长而来,国运即商运,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的未来,也是银行的未来,得中小企业者得未来。
中小企业其实有着非常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要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并不容易。
许多银行畏难畏险,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慎之又慎。因为对于中小企业不了解,风控能力不足,信贷产品过于保守,往往不敢贷、不会贷、不能贷。
如何才能将中小企业变成风险可控、价值可期的“金芝麻”?中信银行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历年财报显示,中信银行在公司金融业务尤其是服务中小实体企业上面,有着非常大的进展和飞跃。比如,2022年财报中特别提到,其对公客户总数已经突破百万,增幅12%;年末已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15294户,增速达到63%;服务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4580户,增速也达到了15%;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开户率,分别提升19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全行中小客户数量增速也达到了14%。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对应多种解决方案。在银行竞争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中信银行之所以还能取得这样的速度,恰恰是因为从企业需求方面入手,针对中小实体企业各种痛点,不断寻求“最优解”,以此生成的服务和产品,最终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取得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
以科创企业为例,这类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简单易得的贷款,还有管理层股权激励、股权融资、上市前股权重组融资、境外投融资登记、员工个人服务、进一步开拓上下游产业生态等这些更深层次的需求与支持。很难有一家银行能够快速、有效地组织资源,一站式解决上述问题。但中信银行做到了。
早在2021年,中信银行就推出了“342强核行动”,其中的“3”,指的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
2022年年报显示,中信银行这三大核心能力建设成效明显。其中,财富管理规模达4.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00亿元,增长12.3%;资产管理规模达1.5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8亿元,增长12.4%;综合融资规模1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00亿元,增长7.2%。
从协同上看,中信银行联合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融资规模在2022年已超过2万亿元,托管规模新增了9795亿元,托管总规模也超过了2万亿元。
据悉,中信银行还在大力推行客户下沉战略,推出了2022-2024年对公中小客群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聚焦服务科创企业、绿色经济、资本市场等重点客群,围绕各类批量获客渠道、园区金融、私公联动等重点场景形成专项综合解决方案,促进服务广泛触达中小微企业,继续抓牢“金芝麻”。
做大“朋友圈”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比资金紧缺更复杂的问题和困境,如何将产品和服务最大化地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进程、如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才是银行应该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方面,中信银行是主流商业银行中起步早、且做得比较好的,通过内部实施一体化、外部打造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综合服务。
先看内部。一般而言,银行内部架构纵向分为总行、分行、支行,横向又有公司、零售等各线,呈“井”字型,而且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KPI目标,关注点很容易从客户身上“跑偏”,形成“竖井”。对此,中信银行提出在产品、客户、管理机制三个维度实施“一体化”工程,打造综合服务。又比如,中信银行提出了“五策合一”,即“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和考核政策”合一,从内部形成合力,加强各单元的协同合作、有机衔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
在当前复杂多元且快速变革的时代,对于一个商业组织而言,合力前行,方能致远。中信银行相信,未来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单一个体的带动,更要依托于多方的合力,各类资源的协同。2022年,中信银行在纵深推进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十大类超300家机构的生态圈。
这个生态圈以客户为中心,以中信集团协同圈为核心,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理财、信托、租赁、财务公司、要素市场等主体包含在内,从而形成涵盖表内表外、表表外的全链条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使得中信银行从“信用中介”大幅向“服务中介”转变迈进。
此外,随着2022年3月中信金控成立,中信银行的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
常务副行长刘成表示,金控成立了财富管理委员会,财富管理委员会下设了投行业务、零售体系建设和资产配置三个子委员会,三个子委会把各家子公司统揽在一起,共同研判市场机遇、共同制定方案、共同推进营销,如此一来,产品线会更长、服务场景会更多、服务半径会更大。
据悉,中信旗下各金融子公司的个人客户共计1.9亿,对公客户共计120万。尽管规模庞大,但中信银行一直秉持“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理念整合客户资源,推动客户共享、产品共创、渠道共建、营销共赢、智力共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服务。
2022年,中信银行重点联动集团两家券商,对他们已经开展上市辅导的拟上市客户开展营销,为这些客户提供募集资金托管、综合授信用信等定制化服务。新增的IPO项目在中信银行开立募资账户、授信的比例也都由此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常务副行长刘成认为,2022年中信银行的营收和利润保持了较好的增长,与中信集团、与金控对中信银行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协同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
总体来看,中信银行走出了一条板块融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部联结的“四环”发展路径,通过不断做大“朋友圈”,在让客户享受到“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融资+融智”服务的同时,自身业绩也得到大大提升。
比如,仅个贷转化新增借记客户就达到60万,同比增长36%。借记卡、信用卡的“双卡融合”客户将近4000万。借公司业务势能带动私行客户增长2800户,带动管理资产提升近400亿,分别同比增长了64%和147%。
加厚“复合板”
“我认为,科技和数字化是‘复合板’,也是整个银行发展增长的底板,这个方面应该说我们这几年实现了‘薄板加厚’”。方合英行长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中信银行是国内较早走上数字化之路的商业银行之一。早在2016年,中信银行就投入20亿元,科技端研发人员300人,开启了金融数字化之路。
梳理历年财报可知,中信银行的科技投入和营收占比都在持续提升。2022年全年,中信银行信息科技投入87.49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6.08%,较2019年末增长78.77%;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14%,较2019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
近四年来,中信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增长近两倍,达4762人,较上年末增长11.11%,科技人员占比8.40%。
据悉,中信银行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将资源投向云化基础设施、前中后台业务数字化和大数据研发等领域,成立了大数据中心,上线“天元司库、零售M+、鲲鹏系统”等一批高价值平台,为建设“数字中信”奠定了基础。
2022年,由信息技术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大数据中心、科技运营中心组成了“一部三中心”的科技组织新架构,由此中信银行累计发布了2万个数据字典项,覆盖全部基本业务领域,建立数据全面入湖机制,累计入湖量同比增长40%。数据底座建设上,数据基础平台计算能力同比提升近80%,数据加工平均时长缩短60%,实时数据服务中心交付取数需求同比增长48%,平均取数用数效率同比提升50%。
随着科技板块不断加厚,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的融合变得更加高效。目前,中信银行在财富管理、公司业务、金融市场、中后台业务方面均在推动轻型化、智能化、平台化转型。
比如,业务中台服务的复用率已超过60%,新建重构系统接入占比85%,基本建成服务化能力。同时,技术中台的云原生技术底座,支撑部署流程提速30%,投产效率提速4倍。目前,中信银行已实现全栈上云,布局生产云、开发测试云、子公司云和生态云“四朵云”,算力同比提升2倍。
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2)》显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正在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信银行APP线上月活用户3274.73万户,手机银行APP交易金额12.74万亿元,同比增长6.99%。
数字化转型也大大提升了中信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能力。
产品线上化是中信银行在2022年不遗余力推动的一项变革,所有对公产品现在都实现了线上的对接和服务。
具体到客户端来看,中信银行对客户的科技赋能主要表现为:帮企业上系统,解决交易结算场景问题;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也包括提升内部流程效率);解决批量给予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等等。
远程客户经营方面,中信银行通过人工智能AI能力对外输出,推动文本应答机器人和语音外呼机器人应用、上线智能质检和APP断点商机,远程外呼覆盖客户数达1067.55万户,同比增长30.24%。
打造“动力桨”
创新是中信的基因。中信银行2022年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光在于其对服务和产品的把握,更在于对内对外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打造了驱动前进的多副“动力桨”。
一是业务创新。据了解,中信银行重点围绕绿色主题、基建主题、科创主题发展创新业务,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民营企业三个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其中,投行部挂牌了科创金融中心,重点推动科创金融发展,推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金融、普惠金融全面发展,打造成特色化品牌。
二是产品创新。中信银行以企业客户多角度需求为核心,打造了“交易+2.0”生态,推出“链生态、财生态、e生态”为主体的交易银行生态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数智化”综合金融服务。又推出了投贷联动积分卡审批模式,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不再以历史业绩表现及增信条件作为首要评价因素,审批模型中大幅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技术优势、团队背景、股权融资等要素权重,优化审批流程,极大释放了服务科创企业的生产力,据悉已经有超过1200家新经济类企业通过此方式获得了贷款。中信银行还创新了普惠金融“科创e贷”,已向3100余户“专精特新”企业放款208亿元。
三是服务创新。中信银行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平台的协同优势,联合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共同推出“信·纵横”计划,打造了以“商行+投行+私行”为核心的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创新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的产品及服务,助力科创企业穿越周期,韧性成长。中信银行还是业内首家推出自主研发的系统化司库管理平台的金融机构,2023年2月24日,中信银行向市场发布了“天元司库”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至少与19家央企签署了司库咨询顾问协议。
四是模式创新。一方面,中信银行在组织上积极创新,让管理体系更贴近于市场实际、更贴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比如2022年末,中信银行对公司板块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1+3+3+1”新的组织架构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新成立的板块统筹部门公司金融部,第一个“3”是三个客户部门,第二个“3”是三个产品部门,最后一个“1”是授信业务系统群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公业务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架构改革之后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一体化协同能力,在中信金控的统筹引领下,全面推动集团下“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协同覆盖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融资解决方案。
通过这四大创新,中信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2022年,中信银行关于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长期、涉农贷款、普惠金融的贷款余额达到3341亿元、4242亿元、2023亿元、4869亿元、446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67%、37%、35%、23%、22%,均远超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中信银行公司金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凭借集团资源优势背景下的高效协同能力、中信特有的创新思维与团队的专业服务经验。以上种种成功要素背后,不仅有国有银行扎根实体经济、践行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担当,还有“成就伙伴”的品牌承诺。未来,中信银行公司金融不断坚持“不止于金融”的业务逻辑、不断坚持与企业伙伴共同成长的承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自身带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