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任正非放“狠话”: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对于外界愈演愈烈的"造车"传闻,华为终于回应了。
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发布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在决议中,任正非强调,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这两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我们要清楚,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华为在上述文件中指出,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决议》中还表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本文件管理责任人是当值轮值董事长,由其负责解释和维护"。
18年前曾声称"绝不造手机"
3年的时间点就很微妙,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话,18年前任正非就曾说过,只不过对象是手机,2002年,当在调研会上听到"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时,任正非喊道:"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但在当年底的手机终端立项讨论会上,任正非不仅同意立项,还当场决定投入10亿元,而这几乎是华为当年的净利润总额。
据媒体报道,2014年新年,任正非在名为《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的内部讲话中提到,公司内部争辩过"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任正非支持宝马,并认为华为也是追赶"特斯拉"的"宝马",5年后的2019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给出的答案是:"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其实华为也怪不了市场上相关传言一直不断,不仅因为上述言论,更是因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动作也一直不断有关,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了车载模块的研发,并在2013年发布车载模块ME909T,正式进军车联网;2014年,华为先后与东风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包括车联网、智能汽车等方面开展合作;2016年,包括华为、奥迪、宝马、戴姆勒、高通等在内的"5G联盟"成立,旨在调配互联设备以加快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
进入2019年,华为加快了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布局,不仅成立了华为智能汽车BU,还先后发布了"云"业务的智能车云、"管"业务的智能网联,以及从传统车机拓展而来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电动三大终端,在汽车领域频频加码。
近段时间,华为更是动作不断,9月8日,"华为电动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2.5亿元人民币,由华为100%控股,其经营范围包括"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发展、智能车载设备销售和智能车载设备制造";10月30日,在华为Mate 40系列国内发布会上,华为重磅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11月14日,华为宣布将携手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共同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这些动作,市场上不传华为要造车才是真不正常,而这不难看出,华为对于汽车业务的重视程度正在迅速提升。
在下一盘什么棋?
值得注意的是,据上述《决议》中还显示,为了增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与智能终端业务的技术、资源的互动,经公司总裁批准,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这意味着华为多年布局的汽车BU在华为公司的架构中升级到了一级部门地位。
国信证券此前指出,对于华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撑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已经较成熟,在提升这三大业务增量的同时,华为也在不断寻找新的业务机会,而目前华为手机业务受限,消费者业务面临困境,华为也亟需开拓新的业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增量空间,汽车领域无疑是一个恰好的选择。
华为以软硬件供应商的角色切入汽车产业,严格来说属于B端业务,但是再要发展智能汽车,车机互联必不可少,不论是从连接层面、操作系统层面,还是硬件产品,华为手机和汽车业务之前原本就需要合作,而汽车场景,也是华为消费者业务IoT战略、多屏战略中的一部分,今年消费者业务也发布了首个车机场景的车载智慧屏。
华为汽车业务将和手机等终端业务进行一定的整合,在手机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同时,发展汽车业务不失为一个好策略,而在调整组织架构之际重申"不造车",暗示着华为选择要做所有车企的"朋友",而不是"对手",让车企没有额外的顾虑。
总得来说,作为技术型公司,华为能否在智能汽车领域实现成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已经成为华为发力的主目标,未来发展势必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