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研40周年庆:人工智能助力档案数字化 记录华社文化记忆
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表示,该国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在守护历史遗产的同时,积极拥抱科技,通过数码化与人工智能技术保存和传播珍贵史料,为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留下重要的历史拼图,帮助华社更深刻理解自身的身分与根源。
郑立慷是在出席华研成立40周年庆晚宴时发表上述讲话。他赞扬华研投入巨资推动原始文献电子化,并尝试以人工智能整合档案与文献,建立可共享的学术数据库,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历史资料,促进知识传播与社会认同。

郑立慷指出,在信息爆炸与算法主导的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而华研的研究成果与出版物,能帮助社会跨越偏见,增进理解。他认为,民间学术研究与政府政策应形成互补关系,“政策需要学术支撑,而研究因政策实践而更具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为支持华研继续推动学术与科技结合,他当场宣布捐献5万林吉特,以抛砖引玉,鼓励社会各界关注与投入华人文化研究。
华研董事主席姚迪刚在致辞中强调,华研并非街头社会运动组织,而是以数据与学术研究为基础,在幕后进行理性论述与政策支撑。他透露,华研正与拉曼大学探讨合作,计划成立“大马华人研究人工智能应用程式”,整合各学术机构及社团资料,推动数字化研究与知识传播。
同时,华研也正与吉隆坡广义探讨成立“大马华人档案馆”,以系统化保存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的珍贵史料。
“目前,华研电子图书馆已收藏超过30万张高清档案扫描件。”姚迪刚补充说。
据介绍,自1984年成立以来,华研已出版189本书籍与论文集、112期期刊与杂志,并发布11份研究报告。华研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张运华表示,这些成果为华人社会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管理与发展委员会主任徐威雄则指出,华研馆藏中最具特色的是各大馆会与学校特刊,充分展现了马来西亚华社的文化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