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9月17日

注册 / 登录

以产品主义著称的西贝,为何走上标准化快餐之路?

 

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热搜——“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贾国龙连夜反击:全国370家店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菜单”、称“零预制”并宣布起诉。仅三天,西贝日营业额骤降300万元,贾国龙坦言“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罗永浩精准击中了现代餐饮行业的灰色地带——“预制工艺”与“预制菜”边界模糊,消费者知情权长期悬空。贾国龙以“全部开放、全部现做”硬刚,看似捍卫品牌,实则把企业架在“绝对零预制”的烧烤架上烤。

 

其实西贝创立之初并不是走快餐成品菜这条路,从“莜面村”到“中国堡”,从“燕麦工坊”到“弓长张”,贾国龙在近十年间推出十余个副牌,几乎覆盖快餐、轻食、烘焙、零售、预制菜等所有热门赛道,却无一成功。这些品牌如流星般划过市场夜空,短暂亮起后迅速熄灭,累计投入超5亿元,最短命者仅存3个月。

 

这场长达十年的“副牌走廊”实验,表面上看是一连串失败的创业项目,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一位以极致产品主义著称的传统餐饮巨头,为何执着于标准化快餐?

 

“莜面村”的成功与贾国龙的野心

 

1999年,贾国龙将内蒙古河套平原的莜面端上北京西四路口的餐桌,创立“西贝莜面村”。凭借对西北菜系的深度挖掘与对食材本味的坚持,西贝在随后二十多年里成长为全国性正餐品牌,巅峰时期门店超360家,年营收突破20亿元。其成功建立在三大核心要素之上:强品类认知、高客单价、重体验服务。西贝的菜单复杂、出餐慢、依赖厨师手艺,但消费者愿意为“锅气”和“现场感”买单。

 

然而,贾国龙并未止步于此。他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打造一个“日翻台10次、十年万店”的快餐帝国。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为“莜面村”设定的。它对标的是麦当劳、肯德基这类全球连锁快餐巨头,追求的是极致效率、高度标准化与规模化复制。

 

于是,从2015年起,贾国龙开启了密集的副牌孵化实验。他试图在保持西贝品牌调性的同时,探索一条通往“万店”的新路径。但问题在于,“莜面村”的成功逻辑,与快餐的成功逻辑,本质上是相悖的。

 

贾国龙最根本的误判,是将他对“好味道”的执念,直接移植到快餐场景中。无论是“超级肉夹馍”坚持现烤白吉馍与3小时卤肉,“弓长张”强调“33道现炒下饭菜”,还是“贾国龙功夫菜”坚持“明档复热”,其背后都是典型的正餐逻辑:重口感、讲锅气、求体验。

 

 

但快餐的核心是效率。消费者在快餐场景下的决策周期短、价格敏感度高、对等待时间容忍度低。贾国龙的项目普遍面临出餐慢、翻台低、人效差的问题。例如,“超级肉夹馍”因现烤流程导致出餐慢,翻台不足3次,远低于快餐6次的行业基准;“弓长张”因炒菜机卡锅,出餐口排起20米长队,彻底违背了“快”的本质。

 

贾国龙曾坦言:“我们把口感放在效率之前。”这正是其失败的根源。快餐不是“做得更好吃”,而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做得更快、更便宜”。

 

贾国龙的副牌在品牌命名上存在严重问题。从“燕麦工坊”到“贾国龙功夫菜”,再到“贾国龙中国堡”,大量使用创始人个人IP或模糊概念,导致消费者无法快速理解品牌定位。

 

“燕麦工坊”听起来像健康食品店,而非快餐面馆;“西贝酸奶屋”客单42元,消费者误以为是甜品店;“弓长张”被误解为“33元现炒”,而实际客单45元,造成价值错位。品牌命名未能清晰传达“卖什么、给谁、多少钱”,导致市场教育成本极高,复购率低迷。

 

更致命的是,这些品牌与“西贝莜面村”之间缺乏清晰的关联逻辑。消费者困惑:这是西贝的子品牌?还是贾国龙的个人创业?品牌资产未能有效迁移,反而造成稀释。

 

贾国龙的副牌普遍陷入“定价陷阱”。其客单价多集中在28-45元区间,既无法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低价快餐竞争,又难以与真功夫、老乡鸡等具备规模效应的连锁品牌抗衡。

 

“麦香村”客单28元,看似亲民,但因门店选址在商场地下层,房租成本高,毛利被严重侵蚀;“超级肉夹馍”客单39元,接近正餐水平,但消费体验却无法匹配价格预期。消费者在快餐场景下,对“性价比”的敏感度极高,而贾国龙的项目往往“贵得没理由,便宜得不安心”。

 

这种“中间层定价”使其在市场中进退失据:高端消费者选择西贝正餐,低端消费者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最终陷入“无人买单”的尴尬境地。

 

西贝的组织基因是“正餐导向”的。其团队擅长菜品研发、厨师管理、门店服务,但缺乏快餐所需的供应链管理、中央厨房建设、标准化流程设计等能力。当贾国龙试图用同一套团队运营快餐品牌时,必然产生“水土不服”。

 

比如“贾国龙功夫菜”在门店使用微波炉加热预制菜,引发消费者强烈反感,本质是对“预制菜”认知滞后,仍将其视为“现做”的替代品,而非独立品类。而“西贝酸奶屋”因活菌酸奶保质期短,损耗率高达18%,远超行业警戒线,暴露了其在冷链管理与库存控制上的短板。

 

 

贾国龙后来承认:“组织无法同时驾驭两种逻辑。”正餐团队天然排斥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意味着“去厨师化”、意味着“味道的妥协”,而这与西贝的核心价值观相冲突。

 

为何执着于快餐?背后的商业逻辑

 

尽管屡战屡败,贾国龙为何仍坚持探索快餐?这背后有三重深层动因:

第一,对“万店规模”的执念。 在中国餐饮资本化浪潮中,“万店”成为估值的核心指标。麦当劳、肯德基的全球扩张模式,让无数餐饮人相信: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品牌溢价与资本回报。贾国龙希望复制这一路径,但忽略了中餐的复杂性与本土化差异。

 

第二,对“抗周期能力”的追求。 正餐受经济周期影响大,而快餐具备更强的刚需属性与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西贝一度喊出“撑不过三个月”,贾国龙更加意识到:必须拥有一个“平价、高频、可复制”的业务来对冲风险。

 

第三,对“品类天花板”的焦虑。 西北菜虽已全国化,但其品类宽度有限,难以支撑持续增长。贾国龙希望通过快餐切入更大众的市场,如面食、米饭、汉堡等,实现品类破圈。

 

2024年6月,贾国龙宣布将“贾国龙小锅牛肉”升格为“第三增长曲线”,并明确表态:“从此不再碰30元以下快餐。”这一决定,标志着其长达十年的快餐实验正式落幕。

 

“小锅牛肉”重回80元客单、120平米门店、现炖牛肉的正餐逻辑,本质上是对西贝核心能力的回归。它不再追求“日翻台10次”,而是专注于“单客价值最大化”与“品牌体验升级”。这一战略调整,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清醒选择。

 

贾国龙在内部会议中总结:“快餐不是西北菜的解药,效率才是餐饮的常识。”这句话意味深长。它承认了中餐快餐化的复杂性,也揭示了贾国龙的认知进化: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标准化,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成为麦当劳。

 

贾国龙的副牌实验,为中国餐饮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要盲目追求“万店神话”。 规模不是目的,可持续盈利才是。对于中餐而言,“百店精耕”可能比“千店扩张”更具现实意义。

 

贾国龙的“副牌走廊”虽已熄灯,但它留下的不仅是失败的案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餐饮人在资本、规模与初心之间的挣扎与反思。或许,真正的“万店梦想”,不在于复制麦当劳,而在于找到属于中餐自己的规模化路径——那条路,未必是快餐,但一定是尊重效率、敬畏市场、回归常识的路。

 

作 者 | 元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领讯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Copyright ©️ 2025 BT财经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