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深度解读】中芯国际有一位“芯片界的逆境大师”?
作 者 | Rickzhang
正文共计4929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梁孟松,一个在半导体领域屡创奇迹的名字。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他便投身于超微半导体领域,专注于记忆体相关工作,累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拥有五百多项专利和450多篇文章的学术成就,使他在业界崭露头角。
时光回溯到1992年,台积电刚刚起步,创始人张忠谋独具慧眼,将梁孟松招致麾下,委以重任。在台积电,梁孟松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出色的研发能力,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一场革命。他参与的浸没式光刻技术帮助台积电攻克了90nm制程,又采用铜支持及低介电质技术,实现了65nm制程的突破,使得晶体管密度翻倍,为台积电的技术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台积电的关键时刻,一场内部的人事变动让梁孟松选择了离开。梁孟松是台积电有史以来专利数第二多的核心工程师,台积电待了两年,连续突破45nm和40nm制程,张忠谋出面极力挽留,给他设立了一个“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这种奇怪的虚名不是他想要的。
尽管外界对他的离任感到惋惜,但这却成为了他传奇经历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2011年,梁孟松加入三星,他的到来为三星的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三星技术制程陷入瓶颈时,他果断提出放弃20nm制程,直接从28nm升级到14nm的大胆决策。这一决策不仅让三星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更震惊了整个半导体行业。台积电等竞争对手被迫加速技术研发,但已然落后一步。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三星的14nm FinFET工艺于2014年底投产,2015年即实现大规模量产,领先全球。他的这一成就不仅让三星在半导体市场上大放异彩,同时让梁孟松的名字成为了传奇。
这时候,张仲谋对梁孟松下了“江湖追杀令”。为了封锁三星的技术,台积电针对三星和梁孟松展开了长期的诉讼。但由于梁孟松的竞业协议已经到期,因此台积电主要诉讼的目标其实是“技术侵权”等方面。这方面的诉讼举证比较困难,所需的时间并不短。
最后,不堪烦扰的梁孟松选择离开三星,并加入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中芯国际。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28nm制程芯片的良品率在短时间内从3%飙升至85%以上,达到了国际标准水平。更为惊人的是,中芯国际在梁孟松的引领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28nm到14nm的制程跨越,随后又在两年内突破了7nm制程技术。
就是在他的指挥下,中芯国际从垃圾工厂一跃成名,3年跑完台积电10年的路。
梁孟松的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技术的飞跃和行业的震动。他的经历不仅彰显了个人的才华和魅力,更见证了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而中芯国际,也因为他的存在,成为芯片产业最被关注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2023年财报不算太亮眼的中芯国际,却在一个季度后悄然来到世界第二大纯晶圆代工厂的位置上,而且有了长期发展的底气。
这更坐实了梁孟松“芯片界的逆境大师”的身份。
1
出人意料的一季报
5月9日晚间,中芯国际的一季报如期而至,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财经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份被誉为“爆款”的财报,不仅记录了中芯国际在过去一季度的辉煌业绩,更预示着这家半导体巨头在梁孟松的领导下,正迈向新的高峰。
报告显示,中芯国际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惊人的业绩增长。当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高达125.94亿元,同比增长23.4%。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中芯国际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反映出公司在半导体行业的深厚底蕴。尽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8.9%,至5.09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仍达到6.22亿元,只是同比下滑33.3%,考虑到行业的大环境和市场波动,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中芯国际坦诚地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产品组合变动、折旧增加以及投资收益减少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中芯国际前进的步伐。相反,公司在挑战中看到了机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据中芯国际管理层透露,2024年一季度,全球客户的备货意愿明显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了17.5亿美元,环比增长4.3%。更令人欣喜的是,毛利率为13.7%,均好于市场预期。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芯国际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在出货量方面,中芯国际同样表现出色。一季度出货179万片8英寸当量晶圆,环比增长7%。同时,产能利用率也提升至80.8%,环比提升四个百分点。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充分证明了中芯国际在半导体市场的强劲实力和广泛认可度。
展望未来,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二季度部分客户的提前拉货需求还在持续,公司给出的收入指引是环比增长5%-7%。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折旧将逐季上升,毛利率指引在9%到11%之间。”对于全年业绩,中芯国际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公司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增幅可超过可比同业的平均值。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芯国际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区业务占比高达81.6%,显示出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美国区和欧亚区也有稳定的市场表现,业务占比分别为14.9%和3.5%。这一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为中芯国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应用领域方面,中芯国际同样实现了全面开花。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以及工业与汽车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均衡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芯国际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不断努力。
产能方面更是中芯国际的一大亮点。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晶圆数量为179.49万片8英寸当量晶圆,产能利用率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80.8%。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联电和格芯等竞争对手的同期水平,更在全球晶圆代工企业中名列前茅。
中芯国际的联合执行官赵海军在电话会议中兴奋地表示:“第一季度的集成电路行业整体处于恢复阶段,客户库存逐渐好转。”他透露早在三个月前公司就已洞察到全球客户备货意愿的上升趋势,并以库存的确定性来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如今中芯国际的产能已接近满载状态,平均月产能达到81万片,产能利用率环比上升4%,同比上升12.7%,实现了四个季度的连续增长。这样的业绩不仅令人瞩目,更彰显了中芯国际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军地位。
2
逆势而行的底气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经历漫长下行期的背景下,中芯国际逆流而上,迎来了属于它的最好时代。过去两年,尽管市场环境充满挑战,但中芯国际却毅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扩建产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与魄力。
随着产能的持续提升,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也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公司资本支出达到159亿元,虽略低于上季度的167亿元,但同比增幅却高达83%。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中芯国际在扩产方面的坚定决心,也显示了公司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
在研发投入方面,中芯国际同样不遗余力。一季度研发投入合计13.4亿元,同比增长15.7%,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高达10.6%。这一投入比例在半导体行业中堪称佼佼者,充分体现了中芯国际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视。
而正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和晶合集成等国内晶圆代工厂的这份坚持与投入,推动了今年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量的显著增长。据统计,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981亿块,同比增长40%,这一成绩无疑是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一次巨大鼓舞。
然而,迅速扩建产能的同时,也给中芯国际等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润率压力。今年一季度,中芯国际的毛利率从2022年一季度的40.7%大幅下滑至13.7%。对此,公司表示,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折旧费用逐季上升,预计今年二季度毛利率将进一步下跌至9%到11%之间。尽管面临利润率的压力,但中芯国际依然坚持扩产计划,展现了其对未来市场的深刻洞察与坚定信心。
在外媒纷纷提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芯国际的持续扩产行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深入剖析国内集成电路需求后便会发现,需求缺口依然明显存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数量和价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足以证明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
中芯国际的持续扩产并非盲目之举。赵海军透露,今年一季度12英寸部分产线已接近满载运行,公司不得不优先保障与市场份额紧密相关的急单生产,如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同时,在与客户充分协商后,将电脑、平板等产品的交付时间适当后延。这一策略调整不仅展现了中芯国际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进一步印证了国内半导体市场的广阔空间。
汽车、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对成熟制程芯片的巨大需求为中芯国际等晶圆代工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财报中可以看出,成熟制程芯片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对中芯国际而言,在先进制程开发受阻的情况下,大力扩产成熟制程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的市场供需矛盾,更为公司未来在庞大的成熟制程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行业高管指出,中芯国际的当前使命并非单纯追求巨额利润,而是肩负着为国内市场供应关键半导体的重任。这一使命不仅关乎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更对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具有深远意义。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芯国际正逐步实现这一使命——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已提升至81.6%,高于去年同期的75.5%。
3
贵人若隐若现
在晶圆这片属于剑与风的战场上,中芯国际如一位身披铠甲的贵族,坚韧而高贵。2024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的晶圆收入分布呈现出一幅多彩的图卷。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五大业务如同五位骑士,各自守护着中芯国际的荣耀与未来。
在这个季度里,智能手机业务占比31.2%,如同一位英勇的骑士,冲锋在前,为中芯国际开辟了新的市场疆土。消费电子业务紧随其后,占比30.9%,它们并肩作战,共同撑起了中芯国际的晶圆帝国。电脑与平板业务虽然占比17.5%,但稳固的后方支援,让中芯国际在前线更加从容不迫。工业与汽车业务占比7.2%,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是中芯国际未来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回望去年,中芯国际的晶圆业务经历了不少波折。然而,在这个春天,随着国内安卓客户出货量的回升,手机业务和消费电子业务均有所回暖,两者占比均达到三成,为中芯国际带来了新的生机。
更关键的是,大客户源源不断的订单成为中芯国际发展的动力。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中芯国际显得从容不迫。他们表示,不能用现在行业周期低点的需求去计算未来的市场。公司建立的产能都是基于与客户的深入协商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创新和质量,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上,中芯国际像一位高贵的战士,坚韧不拔地前行。虽然当前存货仍旧相对较高,价格端仍在下滑,但出货量和产能利用率都有所上升,收入端也在逐渐向好。这得益于中芯国际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对。
中芯国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看到了三个重要的市场机遇:国际消费市场的复苏、体育年带来的机顶盒和电视等产品销售增长,以及智能手机市场的供不应求。这些机遇如同远方的灯塔,指引着中芯国际继续前行。
尤其是智能手机中国厂商,今年都在扩大产能,可能是为了保住份额或扩大市场份额。因此,中芯国际管理层认为智能手机市场今年会供不应求,每个厂商都在努力生产,但仍交付不及需求。这背后意味的市场空间,充满想象力。
关键,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中芯国际在产能扩张方面也有显著动作。公司不断提升月产能,目前折合8英寸月产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巩固市场地位。
现在,中芯国际在工艺技术方面持续进行创新和升级,提供业界主流的技术平台,以满足全球客户不同的需求。公司在混合信号/CMOS射频电路、高压电路、系统级芯片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再加上中芯国际以布局全球的制造基地,提供一站式晶圆代工服务,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公司通过加强与全球客户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中芯国际有梁孟松。
就在2024年3月份,前台积电研发处处长杨光磊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在被限制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是有可能制造出7nm芯片,因为在他的认知里,7nm并没有那么困难,5nm会再困难一点,3nm困难度再高一点,可是人逼急了,梁孟松总是会找出一条路出来,他会做出一个叫做3nm的东西,但是他这个3nm会和其它世界的3nm不一样。
接下来在他指挥下,有市场、有技术、有空间的中芯国际,可能真的找到穿越周期的道路。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