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05月04日

注册 / 登录

【财报深度解读】伊利扛起龙头大旗,奶业“新质生产力”释放长久动力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3664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伊利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再提奶业“新质生产力”,它是如何给公司业绩带来持久增长动力的?

 

10月底,乳业龙头伊利股份( 600887.SH )刚刚发布超出市场预期的三季报,提振了股价趋势。最近,伊利又用奶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吸引了全行业的关注。

 

无论是乳业内部人士,还是关注市场的投资者,乃至每一位日常生活里离不开牛奶的中国人都在好奇:伊利反复提到的奶业“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魔力,驱动伊利业绩增长、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机构如何展望伊利的长期价值?

 

 

伊利的奶业“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12月2日,一场高规格会议——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开幕。据新华社,国家领导人在会议致贺信中提到:“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会议上,各行各业的与会代表进行了脑力激荡。现代化不仅仅和飞机、芯片相关,像食品这样和老百姓餐桌息息相关的传统行业,也在踏实践行着它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继续进一步聚焦到乳制品,这个细分赛道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

 

伊利提供了一个具体又详实的答案。“读懂中国”会议参会嘉宾、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的发言再次提到了奶业“新质生产力”,是乳业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清晰的描摹。

 

 

 

张剑秋发言指出:“奶业要不断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数智升级、绿色低碳,才能形成奶业的‘新质生产力’。”

 

奶业“新质生产力”这几个字,凝聚了伊利作为乳制品行业龙头、能在大体量之上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心得经验。

 

张剑秋以伊利为例,进行了三点具体阐释。

 

第一点,科技创新,激活奶业振兴新引擎。张剑秋在发言中诚恳指出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深化科技创新、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是实现行业振兴的方向。

 

第二,是用数智升级,来提升奶业核心竞争力。对伊利这样每天销售1亿多份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型企业而言,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才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第三,绿色低碳,助力奶业可持续发展,是行业必须重视的长久之计,更是必须扛起的企业责任。正如张剑秋发言所说:“强化绿色基因、因绿而兴,才能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BT财经数据通注意到,这已经是短短一个月内,伊利再次提出奶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

 

11月9日,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2023年伊利领导力峰会上说道,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我们也要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潘刚这样指出。

 

 

Q3业绩领军全行业

 

 

从这样的奶业“新质生产力”里,伊利发掘到了同行渴望的、可持续的业绩动力。

 

10月末伊利发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刺激股价连续反弹。而这也并非伊利第一次用业绩赢得市场青睐,BT财经数据通发现,就在2023年初发布去年全年报的当日,亮眼的业绩也令伊利在当日盘中一度大涨近8%。

 

对于这份新鲜出炉的2023年三季报,《证券日报》等媒体总结,伊利财务数据有两大超预期看点,分别是液态奶业务实现超预期增长,以及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超预期增长。

 

二者分别有象征性意义——液态奶的成绩再次证明了伊利基本盘业务的韧性与活力,利润的增厚体现出伊利盈利能力的加速提升。

 

BT财经数据通注意到,尤其是伊利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多家机构研报共同指出的亮点。比如首创证券的分析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伊利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提效控费成效良好,盈利能力提升较为明显。单看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至32.58%,系原奶成本下行以及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伊利在奶业“新质生产力”中反复提及的科技创新、数智升级,也能在机构分析中看到身影。西南证券在10月31日发布的研报中认为伊利盈利能力提升可期,其中一大因素就是看到了公司定制化开发牧场管理系统,将数字化引入来提升奶牛养殖效率。

 

放在行业里进行横向比较,伊利三季度的业绩更显得非常“能打”。因为它既在业务体量上遥遥领先,又具备增长动力和盈利能力。

 

纵观行业,在A股上市乳企中,前三季度伊利营收录得近971亿元,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约207亿元。并且在多家同行前三季度营收陷入下跌泥淖的情况下,伊利同期营收保持了+3.8%的增长动力。

 

盈利能力出色在行业中更显难能可贵:前三季度伊利归母净利润达到近94亿元,位列同业首位,且与第二名拉开了近90亿元的显著差距。

 

从增速来看,虽然有一些同行利润增速和去年低基数相比同比可达200%以上,但因为体量悬殊而与伊利不具备可比性。反观伊利,大体量之上的16.36%利润同比增幅更加彰显稳健。

 

 

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BT财经数据通注意到,近几个财季,伊利不断提到提升内生利润率的目标。从市场的视角来看,能从财报中看出哪些变化?奶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哪些动力?

 

所谓“内生利润”,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其基础是建立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上的。细看伊利各项主营业务的表现,就能感受到这样的内生动力。

 

在伊利的优势产品“液体乳”上,2023年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加速增长,增速较二季度大幅提速7.96个百分点,把握住了消费场景复苏、礼赠消费拉动整体需求的机会。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的营收同比降幅收窄,三季度的同比增速也较二季度提高5.09个百分点。在这一细分业务板块上,全行业都面临婴幼儿奶粉因人口问题而增长趋缓的压力。但首创证券分析师特别指出其中的变动和机会,认为未来随着未通过注册制的小品牌配方的逐步出清,加上伊利陆续上市新配方产品,有望获得利好。另外伊利的成人奶粉持续表现出良好增长趋势,西南证券在研报中提到伊利成人奶粉市占率达23.9%。

 

“冷饮产品”虽然第三季度进入出货淡季,但多家机构提到综合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该业务整体实现了较快增长。

 

公司前三季度高毛利业务的营收占比继续提升,也是促进了内生利润率增长的原因之一。“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产品”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分别达到20.45%及10.66%,相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50个基点及86个基点。

 

伊利内生动力强劲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其在数智化方面的领先优势。这使伊利能够从全产业链维度,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正如奶业“新质生产力”提到的,数智升级是提成奶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加快数智化升级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必修课”。伊利的布局横跨一、二、三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条虽长,但伊利在加快将数智化创新融入全产业链“毛细血管”。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曾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期间透露,伊利将继续完善创新体系:“从一棵草、一头牛到一杯奶进行系统化创新布局。”

 

具体来看,在上游,伊利正着力建设高度智能化的智慧牧场,把大数据、AI运用于牧场经营管理;在中游,伊利也在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制造基地;在下游和消费终端,伊利也通过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平台,进行智能洞察监测,帮助产品迭代升级。数实融合,有望进一步提升伊利的竞争力。

 

 

创新和绿色积累长期领先基础

 

 

BT财经数据通综合多家机构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也是吸引他们长期看多伊利的重要因素。

 

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背后蕴含科技含量,在投资视角看来,也是奠定长期领先优势的“护城河”。伊利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合作,在欧美、亚洲、大洋洲建立15个创新中心,构建全球智慧链。截至2022年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世界乳业十强第二名。并且,随着伊利全球创新网络的不断完善,创新产品品类持续增加,如今伊利旗下产品已经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伊利也在积极玩起了“联名”,打破行业壁垒、联合其他领域的佼佼者,用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比如伊利集团刚刚与华为云开启全面合作。公开报道显示,11月29日,伊利集团和华为云在深圳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两家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携手开启了数智化全新合作篇章。以云技术赋能乳业数字化,乳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望迎来全新的标杆和驱动力。

 

在ESG愈加受到关注、“双碳”目标深入各个行业的背景下,伊利的绿色发展路径也是机构的关注聚焦点。作为行业龙头,伊利在绿色方面也扛起责任,是行业内第一家开展碳盘查、发布双碳目标及路线图的企业,并发布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目标引发行业和市场关注。另外伊利的零碳产品和零碳工厂都在稳步落地。

 

奶业“新质生产力”释放增长动力、加深创新优势和绿色发展的护城河,一些机构对伊利的展望也多趋于乐观。

 

首创证券预计2023—2025年伊利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14%、14%;海通国际更为乐观地将上述指标预计为12.2%、15.8%、17.6%。交银国际在11月1日发表的研报中重申维持“买入”评级,称“伊利一直是我们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首选”。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