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05月04日

注册 / 登录

绿色金融真能成为银行破局胜负手吗?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5060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绿色金融进入发展新阶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底在京举行。这是中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会议、由此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升级而来。在有关绿色金融方面,会议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这为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继续瞄准了方向,也为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述指示,既富有前瞻性,又敦本务实。

 

于普通者而言,从呼吸的空气,到饮用的水源,绿色可持续发展仍将是事关每个人健康的必答题;于投资者而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绿色可持续是为数不多、确定性强、值得长期追踪的主线概念。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已经建立起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具体产品涵盖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

 

成绩斐然的是,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市场余额等指标均已位于世界前列,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不过问题也同时存在,比如在大众概念里“绿色金融”仍是遥远又模糊的概念;再比如中国绿债规模占比仍低、碳市场交易量不稳定、“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现象仍存……

 

回顾2023年、展望2024年绿色金融该如何破局?银行业是以金融赋能绿色实体经济的头雁,且在绿色金融方面有较完善的信息披露和公开报道。BT财经数据通以此为切入点,以真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与读者共同透视银行业绿色金融的破局之路。

 

 

哪些银行的绿色金融跑在了前面?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保持了36.8%的同比高增速,比其他各项贷款增速足足高出了26.6个百分点,绝对体量攀升到了28.58万亿元。

 

助力碳减排是这些资金投向的重要方向,央行透露,在上述绿色贷款中,直接、间接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9.96万亿元和9.14万亿元,二者合计占绿色贷款余额的三分之二。

 

 

 

各家银行发布的绿色信贷余额数据显示,国有大型银行绿色信贷体量最大;但从增长性来看,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头部城商行的绿色信贷增速显著加快,成为市场中的亮点。

 

尤其是头部股份行和城商行,被看好既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也有灵活的创新力,因此被寄希望于成长为银行业的“绿色排头兵”。

 

在综合对比绿色信贷增长、绿色债券承销、ESG信披和项目公开报道资料等信息后,BT财经数据通发现,股份行中的中信银行( 601998.SH ),以及城商行中的北京银行( 601169.SH )、宁波银行( 002142.SZ ),是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升至4282.92亿元,年内增幅为28.20%,属于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的中等偏上的较优水平,为兼具体量和增速的分析样本。

 

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千亿元是当下绿色贷款余额的一个显著分水岭,规模上的佼佼者之一是北京银行。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467.57亿元,较年初增长33.05%。

 

城商行“市值之王”宁波银行是另一个值得细看的样本。2023年中,宁波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高增39.87%至331.57亿元,但更突出的是它在绿债方面的表现,几年前就是同行里承销规模较大的一家。

 

中信、北京和宁波三家银行分别以绿色金融的手段赋能了哪些实体的发展?我们先来从公开资料和报道中,回顾一下它们三家今年和过往的绿色金融成绩单。

 

 

绿金案例透视:

从淘汰旧产到拥抱可持续新产

 

 

银行业的绿色贷款,具体是怎么赋能实业的绿色转型的?

 

央行发布的数据,描摹出这个问题答案的大致轮廓——从用途来看,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2.45万亿元、7.27万亿元和4.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8%、36.2%和42.3%;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两大重要行业,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达6.8万亿元和5.1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和13.8%。

 

各家银行公布的具体案例,带给市场更清晰的答案。

 

例如中信银行,该行杭州分行曾以绿色金融助力浙江富春湾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杭州富春湾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杭州国资全资持股的实体,也是富春湾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实施主体。公开信息显示,这一公司主要通过腾退造纸厂、热电厂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建设以智慧制造为主、适合宜居生活的产业新城,进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水平、实现区域绿色发展。2021年4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就这一绿色项目,承销发行并投资了首单碳中和债权融资计划,金额6.9亿元,期限5年预计每年可降低碳排放量约14万吨。

 

还有一些难以推进的项目,也在银行绿色金融的助力下完工。例如,一个位于四川内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因建设周期拉长、设计标准提升等原因,陷入资金短缺、难以快速完工的窘境。中信银行成都分行短时间内协调了3.5亿元的绿色贷款,保证了这个当地重点民生项目顺利走上运营正轨。

 

类似的案例还有中信银行昆明分行牵头投放40亿元的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绿色贷款,这些都是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帮助放贷对象开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环保绿色升级项目的典型支持。

 

在炙手可热的风能等新能源投资领域,背后银行绿色金融的身影也不会缺席。北京银行南京分行曾推出“风能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2022年4月,该产品首次落地,款项专用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地区风电项目建设,年均发电量3.3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10.3万吨煤炭,减排26.7万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478吨氮氧化合物的排放。而除了上述“风能贷”产品,该行还有“光伏贷”、“风能贷”、“储能贷”等绿色信贷方案可供选择。

 

宁波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发力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公开报道显示,8月18日,由宁波银行独立主承的“23锡产业GN010”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这也是全国首个以数字人民币归集的绿色债券。

 

在对当地企业直接授信放贷方面,宁波银行也进行了绿色探索。例如,该行绍兴印染行业发达,绿色转型需求浮现。早在2019年,当地分行对产业聚集区内优质绿色印染行业授信余额就已经超过6.5亿元、实际投放5.6亿元。有企业利用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令综合用水量、蒸汽用量大大减少50%,助剂使用量减少40%,完成“源头减排”。

 

BT财经数据通发现,这样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精准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的案例,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同样成为了亮眼的绿色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金融飞速发展过程里,也有“伪绿”、“漂绿”等现象出现,也就是以环境友善的名义撬动绿色资金,实际却投向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带来环境污染和金融隐患的双重风险。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李民斌曾向媒体提出,建议加快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在现行文件基础上加快推进统一化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帮助市场深入了解项目或产品是否“真绿”。另外,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关系也需要明确,以避免造成混乱;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机制亦有待健全。

 

为了监测项目是否“真绿”的问题,一些银行机构已经开启精细化运营,将绿色指标的监测贯穿项目全流程。例如中信银行在2022年ESG报告中提到细节:广州分行当年开启首单“ESG表现挂钩”跨境银团项目贷款,设定了未来3年温室气体排放、用水量、性别多样性等考核标准,每年年末测试,结果每达成一个目标即可减少利差0.02个百分点。这样的机制无疑可以激励企业长期、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

 

 

绿金战略规划布子何处?

 

 

放眼中长期,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银行绿色金融的步伐将如何继续走下去?这要从各家银行的战略规划里寻找答案。带着这样的问题,BT财经数据通以观察者角度,重点查询了各家银行的绿色战略目标、打造了哪些绿色金融品牌、采取了哪些绿色举措等细节。

 

在2023年年初的中信银行年报业绩会上,中信银行业务总监陆金根曾经向媒体介绍,该行已经通过绿色信贷、债券、理财和租赁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聚焦风光电、新能源等绿色领域和行业开展大量业务。他强调道:“绿色金融是中信银行必选赛道、必争的阵地、是必创的品牌。”

 

陆金根提到的四个方面的细节值得市场关注,其一是中信银行绿色金融将以中信集团的双碳白皮书为指引、制定绿金下一个三年的发展规划,其二是优化ESG法人治理结构、择机发布绿色金融品牌,其三是全力推进业务的发展,其四是全方面构建一个“四绿”的生态圈。

 

北京银行也已经把绿色金融上升为全行重要发展战略。据公开报道,该行已经将绿色金融纳入业务发展规划,作为全行特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还将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格局列为全行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品牌工作方面,BT财经数据通注意到,北京银行近些年系统性地打造了“绿融+”服务品牌,涵盖“绿融贷”、“绿融债”、“绿融链”与“绿融家”四大产品,寄希望于用丰富的绿色金融业务,向市场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在探索科技赋能、构建差异化竞争方面,北京银行还推出“京碳宝”,后者是记录企业绿色足迹、积累企业绿色财富、建立全产品绿色生命周期权益计划。

 

宁波银行也把绿色金融纳入了整体规划。据公司《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该行在“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引领下,明确以“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促进经营战略转型。

 

产品方面,宁波银行推出“个人绿色低碳贷”、“企业绿色低碳贷”、“绿专贷”三项自研绿色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优先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授信需求,探索绿色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

 

 

一抹绿意如何长久青翠?

 

 

如果突破中长期、再把眼光拉长远,寄希望于银行长久、可持续地以绿色金融赋能环保实业发展,把绿色金融的理念生生不息地传承践行下去,这就需要关注到银行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

 

德勤《中国上市银行绿色金融洞察与展望(2022)》报告中曾写道,目前中国所有上市银行在总行层面都设立了绿色金融的主导机构,绝大部分银行明确了从治理层到管理层、执行层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国有大行、城商行多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管理部门,股份行更多地选择了授信或其他部门兼任绿色金融管理的方式。

 

中信银行《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里透露,该行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审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目标和报告,监督、评估本行绿色金融执行情况。中信银行还设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由行长担任组长,统筹管理和推动、制定战略和目标、指导绿金工作实施执行。

 

北京银行《2022年社会责任暨ESG报告》透露,公司已经在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专职管理部室,负责强化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职能,统筹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分行层面设立“绿色支行”,推进建设特色支行步伐。在专业能力建设上,北京银行也组建了绿色金融专职研究团队,提供研究支持。

 

宁波银行《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最新的公司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在现有公司治理机制下,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两会一层”治理体系,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履职尽责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负责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核心机构是董事会,承担其经营和管理最终责任。另外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也分别承担监督和评估、制度建设与风险及流程管理、建立绿色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等责任。

 

对比海外同行的组织设置,中国银行业仍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上述德勤报告中提到,现在全球银行业出现“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CSO)的职位,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SO这一角色需要了解和预测外部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变化,最终帮助公司履行其ESG承诺、并从中获得商业利益。例如汇丰英国的CSO于2021年设立,与集团公司秘书处和首席治理官共同负责ESG委员会、向CEO进行工作汇报。

 

岁月漫长,但绿色的明天可期。展望2024年和更远的未来,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仍需巨大的资金量投入,银行为头雁的金融业如何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话题,追寻世代绿水青山的脚步不会停息。2024年,我们期待金融界的这一抹绿意更加青翠。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